摘要:维新多年之后,中国烟草业终将出现可以跟世界烟草巨头们一拼的选手。这些选手,在此前八年的整合之中,都已经通过产权改革,成为了中国烟草总公司旗下的品牌
在完成这一改革后,国家烟草专卖局2004年从工业动手,压缩品牌整合产能,短短数年内将烟草品牌从300多个收缩至100多个,原有的123家法人企业到2006年骤减至34家。
压力之下,各地方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规模就是竞争力”,开始主动推进省内工业企业的兼并与整合。
传统的烟草大省云南先将原有的9个卷烟厂重组为3家,最终经过艰难的博弈重组为“红塔”和“红云红河”两大集团;而在湖南,拥有著名品牌“白沙”和“芙蓉王”的长沙卷烟厂和常德卷烟厂也被并入新成立的湖南中烟。
广东正是其中最为积极的行动者之一。
“双喜”之道
对于计划性极强的烟草工业而言,市场畅销只是成功的基础,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有没有足够的生产指标。广东的应变之道,是以重组来寻求“指标外援”
就在姜成康上任一年之后,47岁的李根基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以新任广东中烟总经理的身份,将在全国烟草工业版图中陷于淘汰边缘的广东烟草企业带出“死胡同”。
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担任卷烟厂厂长,在烟草业浸淫多年。
就在他上任当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指出,广东烟草业“生产分散,形不成有效的规模和有竞争力的品牌。如果不进行改革,不加快整合,现有的烟厂将面临险境”。
与这一说法相应的是,作为全国排名前列的烟草销售大省,广东的标志性品牌“双喜”2002年产量仅为37万箱,甚至不如许多地区性的品牌销量。
随着广东中烟的成立,一场规模空前的重组随即启动:2004年一年内,广州卷烟一厂、二厂以及南海、韶关、梅州、湛江等四家地区卷烟厂合组为广东卷烟总厂,实行管理、品牌、采购和销售“四统一”。
与此同时,2004年推出“双喜”经典醇香系列,迅速成为拉动市场销量的拳头产品。
不过,对于计划性极强的烟草工业而言,市场畅销只是成功的基础,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有没有足够的生产指标。
由于国家烟草专卖局管理的生产指标直接下达到每一家法人企业,不管能卖出多少,能生产多少烟都是固定的。好卖的品牌“吃不饱”,只能向其他烟企高价“买指标”,一些中小烟企仅靠“卖指标”便可以活得无比滋润。
广东中烟规模浩大的重组很快尝到了甜头———由于取消了多家法人,他们的生产指标都收归广东中烟,并根据需要在不同品牌之间进行调整。“双喜”这样的核心品牌得以迅速扩大产能和销量。
很快,“双喜”销量从2003年的41万箱,飙升到2009年的167万箱。2009年,广东双喜产品销售总额超过300亿元,位居全国卷烟品牌第七;与此同时,“双喜”品牌销售利润率排名第一,单箱利润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60%以上。
但是,尽管增长已是飞速,但很快就遇到了天花板。与云南、湖南这样的烟草业大省相比,广东能够获得的生产指标依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