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新多年之后,中国烟草业终将出现可以跟世界烟草巨头们一拼的选手。这些选手,在此前八年的整合之中,都已经通过产权改革,成为了中国烟草总公司旗下的品牌
李根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双喜品牌的市场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200万大箱。但是,广东中烟全部的卷烟生产计划指标只有200万箱,不可能全部用来生产双喜。”广东的应变之道,是以重组来寻求“指标外援”。
早在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始推产业体制变革之际,身处市场化改革大潮前沿的广东中烟便开始了一系列变革:2004年率先展开省内整合;2005年率先理顺产权关系,成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公司与卷烟总厂合并;2007年率先成立董事会,完成公司制改造,广东中烟甚至因此而被外界视为中国烟草业改革的“特区”。
这个特区,与此前进行的一项改革———产权改革密切相关。
产权改革伏笔
当烟草企业真正在法律意义上成为了市场的主体,就为其后的市场化兼并重组奠定了基础
在烟草行业外少有人知的是,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早已建立完善的产权与管理机制的同时,国内的“烟草企业”们却直到2006年依然处于“出资人缺位”运作状态。
这一实质性股东的缺位,不仅使得烟草企业的巨额利润被“模糊处理”;而且使得在许多产业中已经与企业经营脱钩的地方政府,得以或明或暗地将所属烟草企业当成自身财政收入的“小金库”。2006年的产权体制改革后,全国17家省级烟草工业公司成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这样的状态在产权改革开始后渐渐改变。
深圳烟草几乎正是烟草业变革的一个缩影。
从工商注册资料的变更中可以看到,1988年广州卷烟厂深圳分厂更名为深圳卷烟厂,此后经历多次注册变更,但工商注册资料表明,这些来来去去的名义上的“法人股东”们并无任何出资,也无任何股份,由此可以看出“股东”变换只是相关部门主导下的管理权划拨。
直到2002年7月,深圳卷烟厂的三家广东省股东被替换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管理权被上收。
五年后的2007年8月,中烟实业与广东中烟分别以70%和30%的持股比例成为深圳卷烟厂的新股东(此前的股东持股比例均为零),同时也首次出现了股东们的出资额:中烟实业1.435亿元;广东中烟6150万元,深圳卷烟厂正式更名为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当烟草企业真正在法律意义上成为了市场的主体,就为其后的市场化兼并重组奠定了基础。2010年5月,广东中烟与深圳烟草的品牌整合正式展开。
这只是近年来各地的烟草整合大戏中最新的一幕。正是随着产权改革的推进,以行政性调整为特征的省内整合模式开始被突破:2008年浙江中烟以13亿元现金持有甘肃烟草工业35.69%的股权;2009年10月,湖北中烟以逾10亿元的资金,拥有了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35%的股权。
而深谙市场化之道的广东,更是从在烟草寂寂无名突然异军突起———2007年,率先完成公司体制变革的广东中烟获得了跨地域重组的“特权”,与广西中烟从联营加工到互相参股,开创了全国唯一的省级工业公司重组模式。
重组给广东带来了底气———2010年,双喜提出了“551”品牌发展规划,计划到2016年双喜品牌要实现500万箱规模、500亿元工业税利、1000亿元以上商业销售收入的目标。
这意味着,双喜将开始与国际巨头们争锋。 (记者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