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奢侈品市场救世主”?“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被奢侈”,多少有些令人忐忑。世界顶尖的奢侈品牌多华丽时尚,而中国这片深沉厚实的土地,是否已经具备了多元的承载能力?华丽
朱明侠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她在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说,西方人讲求贵族气质或与众不同,奢侈品对于他们是一种个人化的东西。但这种观念目前在中国不太适用。“曾有媒体报道,一对中国夫妇去欧洲旅游,经业内人士指点,来到Bottega Veneta (BV)的意大利总部旗舰店,看中一款造型设计都很精致的手袋,而且价格只是国内售价的一半,极为划算。但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转而购买LV,因为“BV虽然比LV更顶级,但买回去,别人都不认识,还是LV值”。这就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消费文化。
在随导师做课题的调查研究中,王小惠了解到,五六十年前,欧洲人也经历过同样的炫耀性消费阶段,但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奢侈品已经自然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消费并不冲着品牌,而更看好质量和实用。“所以我相信,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增强,奢侈品牌与大众的互动增加,人们能够学会平视这些奢侈品牌,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购买与否,而不是单纯冲着装点面子。”
如何引导
多位学者不同程度地对中国变成奢侈品消费大国表示担忧。而社会学学者们则从他们的角度得出结论。马惠娣曾尝试写一篇《关于奢侈品问题的思考》的文章。她说,1899年,索尔斯坦·凡勃伦的著作《有闲阶级论》发表后不久,香奈尔、蒂芬尼、路易·威登、普拉达、古奇等奢侈品品牌诞生。在大多数国家与地区范围内,中产阶级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奢侈品品牌的文化创新与市场效应正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认为,从休闲学的角度,消费应该更多地带来简单的生活、精神的丰富。
“在那些奢侈品的母国,我们可以看到盖茨那样的富豪们在崇尚简朴生活。”张敦福说,人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主要源自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这三大源泉,而不是来自市场消费。他建议,从可持续消费的社会学视角看,国家应鼓励个人之间和社团的游戏、娱乐、聚会、读书、操练等活动,而不是鼓励消费和商业活动;鼓励消费者之间或消费合作社组织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不是让消费者依赖于市场。大众传媒应鼓励文学、艺术、审美、伦理等领域的讨论而不是广告信息;鼓励人与人的交往而不是让人沉醉于物欲。他认为,应通过这些多渠道的举措,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