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所指的负债,包括这类企业历史沉淀下来的保守思维、不科学的决策和管理体系、薄弱的资金实力等因素,往往成为掣肘。 迄今为止,国货品牌翻身案例寥寥。
挽救垂死海鸥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当陈海汶被他们带到这个上海远郊一处破败农房时,还是被惊呆了。曾经年产42万台相机的海鸥厂房是何等热闹,如今只能看到200平方米的农房里奄奄一息的场景。
曾经“委身于”破败农房里的海鸥装配线和配件,又被重新擦亮,这也是仅存于世的海鸥胶片照相机装配线。
30年前,一个在饭店里做学徒的上海小青年陈海汶,每天拿着工作三年来60元的积蓄和60元的借款买到的一台海鸥“4B”型双反相机在街头巷尾到处拍照。
今年52岁的陈海汶已经成了国内知名摄影人,开了一家横跨出版策划、印刷、图片、书店、创意基地等领域的文化公司。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会再次与海鸥结缘。去年入秋后的一天,几位原来海鸥照相机公司的高层找到陈海汶“求助”。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海鸥照相机公司几番民营化改制,四易其主。照相机业务因全球市场数码相机的兴起而日渐凋零,设备陆续废弃或拆卖,而进入的“老板”们也都无心主业,意在开发海鸥分布于上海各区的土地。五年前,海鸥相机全面停产。
在改制过程中,一条双反装配线和对应的治具、夹具、模具和配件等,被十几个资深技工盘了下来。这些年来,他们接些“一两百台的国外教学用机”小单子糊口,勉力维持生产,这条装配线也成了仅存于世的海鸥装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