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许是全新版本的iTV”、“可能是网络版的iTunes”,热衷于实施饥渴营销的苹果,在9月1日召开新品发布会前夕,就引来业界的各种猜测。然而,当苹果CEO乔布斯站在台上隆重介绍Ping时,还是让关注者们有些意外。
“也许是全新版本的iTV”、“可能是网络版的iTunes”,热衷于实施饥渴营销的苹果,在9月1日召开新品发布会前夕,就引来业界的各种猜测。然而,当苹果CEO乔布斯站在台上隆重介绍Ping时,还是让关注者们有些意外。
Ping,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社交网络。
说到社交网络,就会让人想到如今风头正劲的Facebook。在Facebook的“压迫”下,众多社交网站遭遇重重劫难:Google Wave寿终正寝,Bebo被AOL以不到收购时1/80的价格出售……就在这样的环境下,Ping横空出世了。
迟到的Ping
翻开三年前一篇名为《苹果将把社交网络带进iTunes?》的文章,作者Steve O'Hear——一位互联网领域的顾问,建议苹果做一个结合iTunes的音乐社交网络。
那时,网络中已经存在很多带有社交属性、功能类似的音乐交流网站,比如Last.fm。它拥有“歌曲记录”功能,能够通过分析用户播放的曲目种类,为用户推荐更多类似的歌曲,同时用户能看到好友近期收听的歌曲,并与朋友进行讨论。
让用户了解他们信任的朋友在听什么或者看什么,使用户获取更多音乐或电影的信息,从而促进音乐或电影的销售。Steve O'Hear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但是iTunes缺少这种途径”。
文章发表以后,苹果并未有任何动静。或许是它认为那时时机未到,或许是怀疑建立一个社交网络的价值,亦或许是苹果的基因所致:每年只推出少量的新产品,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企业发展。
原因虽不得而知,但至少在三年后的这个初秋,苹果还是走上了这条路。而这确实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销量保卫战
“苹果推出Ping,是它开展的保卫战。”技术专家Steve Rubel毫不隐讳地指出。
正如前面所说的,几年前已经出现一批类似的音乐交流网站。它们分别和不同的音乐销售网站合作。比如,Last.fm就和亚马逊合作。用户在使用Last.fm服务的过程中,若喜欢上哪些歌曲,可直接通过该网站上的按钮,跳转到亚马逊的相关销售页面进行购买。
这或多或少对iTunes音乐商店的销量有所影响。而且,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社交网络对销售的促进功效越来越明显。Steve Rubel表示:“如今,任何一个电子化的体验都需要加入社交成分。”
此言并不夸张。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已经紧紧地抓住了“社交网络”这根绳往上爬。
现在,许多专注于细分领域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有类似“聊天”、“交友”的子频道。团购网站Woot也是一个借助社交网站吸引用户的典型例子。
Woot曾经的做法是:每次仅提供一款团购产品,团购名额有限,且不告知用户下一款团购产品上线的时间。它成功地营造出了让用户限时抢夺名额的氛围。同时,Woot为用户提供了可直接在某些社交网站转发消息的功能。这样,一旦一位用户偶然发现Woot刚更新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团购产品,就会将消息转发至社交网站,告之自己的朋友。如此,通过社交网络的多次转发,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抢购风潮。
从这些案例不难看出,社交网络俨然成为了促进销售的工具。就像三年前Steve O'Hear分析的那样,苹果推出的Ping可以“使用户获取更多音乐或电影的信息,从而促进音乐或电影的销售”。另一位分析师也表示:“如果Ping告诉你,你的所有朋友都在购买和收听最新的Ceelo单曲,你可能也很想购买。”
实际上,苹果的直接目的也直指销量,这从Ping的功能设计上就可以看出。
用户可以在Ping上看到自己关注的人喜欢的歌曲,在这些歌名旁边对应有一个按钮——一键购买按钮,点击按钮,用户就能直接从iTunes中购买该曲目。
但是,苹果只是为了增加销量吗?
构筑音乐生态系统
人们总是说,苹果很封闭。它喜欢建立起一套自有的生态系统,并筑起高高的围墙,将用户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捆绑自家手机操作系统、浏览器、应用商店的iPhone就是一个例子。而如今,苹果又开始暗暗建造起一个音乐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