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宁一起西移荆门的供应商,一家主攻鞋产品,一家主攻运动服装制造。按照李宁的产业转移规划,2009年9月份新生产基地的一期建设要完成,两家工厂开始投产。
端午节来到荆门的廖永兴,看到建起来以及还在建的数栋大厂房,心里涌过一阵兴奋,他开始想如何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生产管理经验,帮助这个不以制造闻名的城市追赶与能东南沿海相媲美的制造能力。通过动能与李宁的联合面试后,廖永兴成为了主攻运动服装的湖北动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下文称:动能)的副总经理,主管生产。
工期会战
在廖永兴到荆门之前,能够如期完成一期建设,差一点成了压垮负责工业园建设的一众人等,这其中包括任工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副指挥长的荆门市常务副市长周松青,和两家供应商的各位股东们。运动产品行业,一般是提前半年或者3个季度就下订单;而按照原有的规划,李宁的订单也已经给到荆门的两家供应商。
在李宁工业园最终选择落户的湖北荆门市,市政府拿出了最高规格的接待标准——市长王玲亲自担任工业园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长,五个市领导,分别当副指挥长,每一个人负责一块具体分工。按照承诺,荆门市将在2009年8月底之前完成李宁工业园的部分建设,但是若正常施工,与李宁工业园规模相当的工程最少要增加两个月的工期。
其中,一期工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荆门市政府负担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下水道、排水沟、土地平整等等,其余是由企业聘请的建筑公司负责建设的厂房、仓库、宿舍楼等等,按照一般的施工流程,都是基础设施建好之后再来企业厂房的建设。为了赶进度,李宁工业园的两部分工程双管齐下,同时进行,高峰时期,整个工地上共有40多个工程队相互之间都在抢工期,这无疑增加了建设施工的难度。
施工队伍的不足以及施工期间荆门地区先多雨、后酷热的天气,考验着不同利益方之间协调的默契。为了能够赶上工期,周松青要求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计划,明确到每一天、每个小组的工作安排:哪些队伍先上,先做什么,路修到什么程度,设备何时运输都按运筹学做了最优的时间规划。
“最紧张的时候施工现场有4000多名工人,24小时施工。人休息、机器不休息。最高温时一天就有20多人中暑。”周松青说。其中,就包括施工总监罗洪在内。
毕竟是在金融危机最低谷时,跟着李宁逆向投资,因此,对于这些初次“北上”的制造商来说,按计划完工,才能起到“安抚军心”的效果。
“有一次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我开玩笑说,8月底要是不能保证如期投产,我就抱着黄总(供应商里一股东)从那个楼跳下去摔死了算了。这是一个笑话,但也不完全是一个笑话,因为当时已经被逼得没有退路。”周松青笑说。
而在荆门市政府看来,李宁工业园区的建设的时限,还有着微妙的意义--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此前,荆门市是以重工业为主,而李宁工业园建成,就意味着32个亿的投资,一年50亿的销售,5万人就业,以及可预期的3个亿的税收。而与其相配套的,是4千亩配套产业园以及所需的60个亿的投资,将服装面料、鞋带、鞋扣、拉链等一系列配套供应商圈入其中;最后,还有李宁的物流园。三部分累计形成了100亿的投资,最终形成200亿的销售额。
“荆门市今年一年的工业销售额是800个亿,200个亿的销售额,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工业结构,打破我们工业增加值现在高耗能的局面。”周松青说。而在他看来,这一切能顺利实现的基础,就是用行动向李宁及其合作伙伴证明,荆门市政府有兑现承诺的能力。
“在一个棋盘上下棋,至少要有跟对手匹配的能力,用现在流行的说法,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吧。”周松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