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多其他鞋企不同,回归国内市场的宝峰,不再局限于抢夺原有市场的小蛋糕,而是依靠自身的先进技术和企业实力,通过对拖鞋属性进行整体包装提升,专注做大做强拖鞋行业,树立拖鞋行业品牌。
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香港宝峰新国际,是一家具备5000万双的年生产能力、日出口拖鞋15万双的港资企业。陈庆伟表示,为了拓展拖鞋消费的“时尚新视野”,宝峰率先在国内提出新风尚拖鞋的定位,聚焦城市的时尚人群,让拖鞋不但登堂入室,而且成为大众场合的主流鞋类消费形态,让宝峰成为消费者传统拖鞋消费理念的革新者。
昔日宝峰
20世纪8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随着改革开放最早显现出活力。沿海地区的人们凭借灵活的头脑、肯干的劲头儿和一定的海外关系(资金和信息)率先寻找商机。于是,一家人几个兄弟又或亲戚朋友集资,少则几百块,多则上千元,纷纷办起了家庭小作坊,进行一些消费品的生产加工……泉州也是沿海地区从事生产加工的代表城市,许多当地人在80年代初纷纷办起了鞋厂。虽然吸收了一些海外流行样式信息,但制造的质量由于条件限制,并没有办法把握。彼时的大泉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晋江),关于制鞋的名声并不好,加工生产的鞋往往穿上一周左右就坏掉了,称之为“礼拜鞋”。
宝峰的前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那个时候,由宝峰新国际现任董事长郑六和发起,组建了当时的生产加工工厂,即宝峰的前身。创始人郑六和长期从事工业方面的事务,宝峰在最初创立时曾生产经营旅游帽。后来由于产品发展受限,在承包了一家在泉州本地的台资塑料拖鞋厂后,便转而发展经营制造拖鞋。
借助台资厂当时拥有的超前于国内市场环境的款式和设备,加上创业者们敢于拼搏的闯劲儿,宝峰接管后生产的塑料拖鞋通过宝峰原有的销售渠道推向了市场。
但像许多当时的生产制造商一样,宝峰的创业者们大都对市场营销没有明确的概念。尽管如此,在承包台资厂的几年里,由于拖鞋比帽子的市场需求时间长、需求量大,加之良好的市场反响,宝峰的初期创业者们挖到了第一桶金,也由此奠定了“拖鞋制造工厂”的基础。
90年代末,市场正值合资热潮。积累了多年生产加工经验的宝峰公司,引进了香港资金,成立了宝峰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自己的拖鞋运作。当时整体市场上的产品比较单一,但宝峰的拖鞋生产理念早已走在市场前列:已从最初单一生产塑料拖鞋,慢慢加入一些带有工艺性质的拖鞋。
随着公司的发展,宝峰公司内部股东间的矛盾开始显现,由此,宝峰公司的第一次整合开始,陈庆伟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宝峰。此后,宝峰内部又进行了一次重组,这就是之后的宝峰鞋业。
值得一提的是,整合、重组并没有影响宝峰前进的步调。而这在股份制合作的公司、工厂中也是并不多见的,堪称地方上的佳话。
国际市场发展
宝峰几次重组的时期,正值国内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之时,因此宝峰考虑转为外销,开拓国际市场。
“转变很困难,很痛苦。”陈庆伟记忆犹新,发展外销,客户源在短期并不充足。
不过,宝峰人在接下来的10年内验证了当初的正确选择。用耐性和韧性,宝峰人赢得了“苛刻”的外资采购商的信任,获得了挺进美国市场的通行证。源源不断的订单,也为宝峰鞋业带来了丰厚和持续的回报。
“宝峰的生产模式自转战国际市场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让宝峰鞋业受益至今。”陈庆伟充满欣慰和自豪,如果没有当初严格的检验标准,也就没有如今产品过硬的质量保证,宝峰也不可能在美国市场拥有这么多年的需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