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零售商不压榨供应商。为理顺与供应商的关系,零售商替供应商考虑多一点,尽量以最快速度给供应商货款,看似让了很多利,但其实改善合作关系反而获利更多。
其次,用工厂理念来做卖场。工业化管理是大润发与其他拥有众多零售背景人才的同业者完全不同的一点,据说当初创办大润发时,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零售业,在实战中学会打拼的大润发高层几乎都有经营工厂的背景,“工业其实更细化,一个零件是否合格有精准数据衡量,那么我们就运用这个理念实行累计误差管理,打造精细化、标准化企业”。
最后,着力培养员工忠诚度。与大部分零售企业一样,大润发普通员工的工资都相对较低。为了留住这些员工,大润发在内部实行全民持股。所有的员工,包括一线的收银员等都有权利持股,只要他们具备正式入职6个月的条件即可按照年薪的10%左右计算持股额度。同时,为了防止管理层对一线员工有所不公或工作欠妥,大润发特别设立了一套“草根调查”体系,即由一线员工评估门店总经理,这不仅监督了管理者,也使一线员工有了归属感。据悉,在这样的制度下,员工流失率非常小,大概才万分之几,门店总经理的流失率为零。
这位业内人士说,这些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不但对当地其他行业来说有借鉴意义,也是企业自身与同行展开竞争的有力武器。
展望
改变竞争格局
在泉州,本土超市在价格上还是“拼”得比较凶的,竞争也相对分散,往往是两家定位差不多的超市长期打着“价格战”。但是,若超市间联手,或者大型卖场逐渐兼并中型超市后,泉州零售业将以规模来说话。那些依旧独立支撑的中型超市,就不得不放弃以前的操作方式,这就可能造成泉州零售业格局的改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分析:当一家零售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占领更大的市场时,其就拥有了话语权。在泉州市场上,其他的超市就可能以其作为制定价格的标准,支持其的厂商也会越来越多。
对于泉州的零售业来说,零售企业走联手和兼并的道路的趋势,将形成怎样的一个格局呢?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卖场+便利店”可能会成为泉州零售业未来的格局。本土商超企业合并继续下去的话,不大不小的超市和商场将会越来越少,中型超市的存在开始变得没有必要。在购物环境和商品种类上,中型超市比不过大卖场;在购物的便利性上,它比不过社区便利店。而在商品价格和管理策略等方面,中型超市也并未能够超越大型卖场和便利店。另外,中型超市还面临着店面租金在三者中最贵的问题。大型卖场因为与房地产公司合作而能够以低租金换来大场地,便利店虽店租不便宜,但是面积小只有几十平方米。中型超市的面积可能有200平方米到500多平方米,租金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不小。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中型超市不得不寻求合作、扩大规模,或者找准定位、适时转型,那么,“最终泉州零售业就可能出现‘大卖场+便利店’的格局。”这位人士表示。
业界点评
落户难题真不少
业内人士表示,外来零售企业具体何时将进入泉州市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在选址上。一般情况下,这些外来的大型卖场都会与房地产公司合作。一方面,泉州街道小,并且多为“沿街开店”,外来的大型零售企业很难在泉州市区找到足够面积的地点,只能在房地产公司将进行大项目投资时抓准时机。另一方面,当房地产公司将在泉州投入大项目时,一般愿意以比较低的价格将大型场地租给名气大的零售企业,这样就可以为该项目带来人气和人潮。
目前,泉州市区的商圈硬件比较难以满足外来零售巨头的需求。这些外来零售企业,除了要对商圈未来5年、10年的行程进行评估外,还要必须配备足够的停车位,这是选址时很关键的一项考量。当然,这并不单单是外来零售企业才会遭遇的问题,本地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也是 “占地”的表现。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若有更多的本地超市通过强强联手或者兼并等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那么外来零售企业在进入泉州时就不得不更多地考虑成本问题,本地企业联手,必将造成它们必须付出更多的竞争成本,所获得的利润也就相应减少。
即便进入泉州要考虑的问题不少,但外来零售巨头依旧纷纷加入到泉州市场的竞争中,较本地超市来说它们也拥有着不少优势,除了品牌名气大以外,首先就体现在采购渠道上。这些大型零售企业的采购渠道比本地零售企业要来得广,供货商也更多。例如沃尔玛中的很多商品可能是从深圳采购过来的,而深圳拥有比较完整的采购系统,卖场内商品的稀有性和品种数量会胜于本土超市。
但是,本地超市也占有一定的优势。它们更加了解本地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一位商贸流通业的专家说,某零售巨头在刚刚进入泉州时,连泉州人喜欢吃什么样的酱油都不知道,只能将在厦门、福州分店卖得好的品牌带过来,造成了“水土不服”。大部分的外来零售企业,只能在进入本地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慢慢调整其商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