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鞋
打着红蓝两个对钩标志的“飞跃”运动鞋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原上海橡胶工业公司创立。1986年后,公司部分资产重组为上海大孚橡胶有限公司,“飞跃”商标所有权由大孚公司独家掌握,在国内进行了商标注册。上世纪90年代,大博文公司获授权使用“飞跃”商标。大孚公司从大博文公司撤股后,商标由大博文公司继续无偿使用。
欧美时尚圈和演艺圈人士正穿着“飞跃鞋”,给带着浓厚复古中国味的鞋子做着“免费广告”。中国年轻的潮流人士也把“飞跃”和“回力”当作心头好。可是,飞跃和回力这些老品牌有没有抓住这股潮流?被引爆流行之后,飞跃和回力向何处去?
“回力”与“飞跃”有着太多的相似处,都是上海几十年的老品牌,同属于原上海橡胶工业公司,“飞跃”属于胶鞋一厂,“回力”属于胶鞋六厂,上世纪90年代上海向外转移一般加工制造业时,都被划入华谊集团旗下。现在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回力”还活着,但面临设计、营销、人力资源、资金等诸多困境;“飞跃”已在法国被抢注,它在中国的发展难以为继,徘徊在消失边缘。
A
活着的“回力”75岁“回力”尝试虚拟经营
创始于1934年,后来成为上海橡胶工业公司的一部分,即上海胶鞋六厂,后并入上海回力总厂。1991-2000年,回力总厂下属的企业陆续搬出上海内环区域,由于竞争激烈相继破产。2000年,回力总厂被迫关闭,华谊集团将“回力”品牌收回,成立了新的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
“回力”仍然活着,回力不仅请上海工业设计研究所设计手绘鞋,还把“开放式”设计的大门敞开给在沪高校的学生们,将回力的生产和销售授权给其他企业,把产品从单一的胶底运动鞋扩展到20多个大类、上千个品种。加上授权厂商,回力每年的销售额最多可以达到3亿-4亿元,目前专卖店也发展了150余家。
资金人才,两重短板
“我们现在还有不少的机会。”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桂成钢说,机会就是胶底运动鞋的重新走红。桂成钢透露,法国人曾经找过他商谈在国外推广“回力”这个品牌,后来因为法国方面原因,合作没有谈成。回力公司最新定位是体育用品企业,未来主要产品划分为专业运动产品、健康运动产品和时尚运动产品三大类。
“回力公司希望将来能够上市,眼下最缺的是战略投资者,主要是缺乏资金支持,另一个是缺乏人才。”回力公司现在130名员工,平均年龄49岁。由于薪酬体系、培养系统尚未与那些知名的体育用品公司接轨,因此很难留住新来的大学生。
虚拟经营,逼上梁山
“上海地价越来越高,生产成本高于其
他地区,我们只能走虚拟经营道路,把产品设计握在手里,其他价值比较低的环节外包给别人去做。”回力公司找到福建的运动鞋生产企业,授权他们开发“回力”品牌的高档运动鞋,每双可以卖到100-300元。通过借用其他企业资源,“回力”系列已包括了注塑雨鞋、皮鞋、拖鞋、休闲鞋等多种产品,回力公司还可以从其他企业收取授权使用费。桂成钢希望将原来的批发销售渠道体系转变为专卖店体系。未来3年,回力公司的目标是将专卖店的数量扩张到2000-3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