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奢侈品牌进入日本市场的办法有3个:自己成立分公司、找当地代理企业分销、与综合性商社合作。而在中国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找杉杉这样的企业合作,要么就自己成立分公司。中国还缺少专门致力于品牌运营的流通型综合性商社,杉杉希望能成为伊藤忠这样的综合性商社。”
中分孝一的目标是把杉杉打造成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通道。
10月21日晚,浙江宁波“三江水”胜地之一的余姚江畔,音乐曼妙,灯光摇曳,一场来自法国的时尚盛宴正在进行——法国久负盛名的顶级男装品牌Smalto(斯马特)原汁原味地复原了其在巴黎时装周的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引人注目的除了Smalto品牌全球总裁Philippe De Vilmorin之外,还有一个外国人:中分孝一,他是作为Smalto的合作伙伴——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出席发布会的。
这一天,距离中分孝一正式进入杉杉仅过去了7个月。作为杉杉股份的第一个“老外”掌门人,他为杉杉带来了什么?
杉杉国际化的八年
10月30日,位于宁波商业中心的天一广场CBD国际购物中心,迎来了Smalto宁波旗舰店的正式开业,这是杉杉股份自2008年将Smalto品牌引入中国市场以来,所开设的第6家专卖店。
Smalto品牌是由Francesco Smalto创始于1962年,拥有200多项服装专利。作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御用裁缝”,Smalto还拥有众多名人客户,以高级手工定制男装而闻名。“目前Smalto的一线成衣是发展重点,未来将开发更多二线产品。”Smalto全球总裁Philippe告诉本报记者,早在2007年,Smalto就开始和杉杉接触,到2008年9月,在天津开设了首家专卖店。未来3年的目标是在中国开设15-20家店。
Smalto是杉杉引进中国市场的第10个国际品牌,也是杉杉的“八年战果”之一。2001年9月,杉杉正式启动“多品牌、国际化”战略。当月,宁波杰艾希服装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在中国市场上运作意大利品牌Marco Azzali(玛珂·埃萨尼)。杰艾希是由杉杉集团联合意大利法拉奥集团、日本伊藤忠商事会社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中,杉杉以65%的比例控股。
自此,控股也成为杉杉与外资合作运营国际品牌的一贯作风。其后的宁波乐卡克公司的Le Coq Sportif(大公鸡)品牌,杉杉参股20%,杉杉荣光参股30%;宁波瑞诺玛公司的Renoma(雷诺玛)品牌,杉杉参股61%;宁波路比阿姆公司的Lubiam品牌,杉杉参股60%……
“杉杉在与国际品牌合作的合资公司里,始终占有控股地位。”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强调,控股才能掌握主动权——以资本纽带,先获得国际品牌十几年的授权期,各投资方按股份取得收益;同时,杉杉也培养自己的设计师团队,推出本土化产品。当授权期过后,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市场网络已尽在杉杉掌握之中,国际品牌的投资、产出回报都依赖杉杉,这样续不续签合资合同的主动权就在杉杉手里。因此,郑永刚认为:“我们是联合经营,不是代理品牌。”
记者了解到,目前,杉杉控股的10个国际品牌中,除两个还在培育期外,其余8个都已实现盈利。
从局部合作到全面对接
杉杉的国际品牌运作模式并是不凭空想象,而是有很好的参照物——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
伊藤忠以纺织起家,主业涉及贸易及金融相关业务、项目投资等,不仅是目前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世界最大的纺织品销售商、世界著名的跨国集团、老牌全球五百强企业,还是亚洲最大的品牌代理商,代理的品牌多达180多个。
以控股合资公司的方式运作国际品牌,也正是伊藤忠的一贯做法,而杉杉从运作第一个国际品牌开始,其最主要合作伙伴就是伊藤忠——也是中分孝一的老东家。
杉杉集团与伊藤忠今年2月16日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后者斥资100亿日元(约7.58亿人民币)受让杉杉集团28%股权。一个月后的3月18日,杉杉股份召开董事会,任命中分孝一为董事总经理。与中分孝一同时上任的,还有伊藤忠的另外三名高管:一人担任中分孝一的助理,协助处理产业对接事宜,其他两人分别担任杉杉集团副CFO(首席财务官)与COO(首席运营官)。这也标志着杉杉在与伊藤忠经过十几年局部合作后,全面对接对方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以及资源。
中分孝一算是“老伊藤忠人”了。自1984年进入伊藤忠,主要从事纺织服装方面的工作,先后担任纺织品·制品事业部制服·服装课长、品牌市场第三部名牌市场第四课长,以及时尚系统公司专务等多职,熟悉国际服装品牌运营。
郑永刚曾在中分孝一上任伊始就表过态:“如果在文化方面无法充分磨合,就意味着风险。”中分孝一显然未敢大意,上任7个多月以来,只回过日本两次。“日式”与“中式”全面对接的7个多月,中分孝一的感受被他用“一言难尽”概括。
不过,中国市场显然让中分孝一很满意。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消费者购买力在不断提高,有的国际奢侈品牌甚至在二线城市开店。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大多数国际名牌都已进入,竞争非常激烈,而二三线市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不在乎早晚,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也有失败案例,更重要的是提前做好充分的调查,按照中国人的喜好来调整自己产品的设计和板型。” 中分孝一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