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腿按着假肢,老朱疼痛难忍。
老朱正在搀扶大儿子帮他解手。
老朱获得了今年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
年轻时的老朱本可以找一个健全的好媳妇。
什么是“友情”?为了友情,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牺牲?什么是“承诺”?为了承诺,我们可以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一连串的人生问题,并不容易解答;即使你给出了答案,也未必真能付诸行动。在福建省邵武市,一位名叫朱邦月的七旬老翁,用自己40年的忍耐、坚持与奉献,向全社会给出了他的答案——为了40年前故去的朋友,他可以义无反顾地娶其“肌无力”的遗孀为妻,连带一个2岁的遗子和2个月大的遗腹子组建家庭。为了40年前那个“不是承诺的承诺”,他可以强忍着20多年腿残的肉身之痛,用一条独腿支撑着这个“残疾之家”。
2009年9月,朱邦月用他40年的坚守,赢得了今年“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耀。这项荣誉是对他独特人格的肯定,只是,他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童长智
71岁的朱邦月独自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拭了拭额头的汗水,默默地点燃了一支烟。他撩起左裤管,轻轻地抚摸了几下膝盖,有些疼痛难耐。那是一只假肢,是他这40年非同寻常的生活的注脚,是这个四口皆残的家庭的支柱。他的故事感动了中国,鲜花、掌声和泪水环绕着他。
可他知道,未来或长或短的日子还得一天天地继续过下去——就像过去40年间的每一天一样。
老友走了
留下肌无力妻儿
“最遗憾的就是,老顾他走得太匆忙了,什么也没交代。”直至今日,老朱还经常这么念叨。事实上,顾祖伟并未留下遗嘱,也没有恳求老朱在自己逝后替母子三人做些什么。
朱邦月出生在福建南平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就是个苦孩子。在还没记事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不知去向”,在爷爷含辛茹苦的抚养和父老乡亲们的“百家饭”下,才得以长大成人。成年后,他到铁路上打工谋生,而后被邵武煤矿录用,成为一名光荣的煤矿工人。在那个年代,对任何一个农民而言,能够进入工人队伍都意味着命运的重要升级。
初为工人,背井离乡的老朱难免有些自卑,孤独的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直到有一天结识了煤矿财务科科长顾祖伟。顾祖伟是上海人,厦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总是笑脸迎人,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同事,在单位里人缘颇好。顾祖伟的“礼贤下士”让老朱深受感动,两人有空便在一起聊天,顾祖伟的丰富学识让老朱自觉长进不少,老朱也常帮顾祖伟干些劈柴、挑水之类的重体力活。
顾祖伟干不了体力活,因为他有个严重的生理缺陷:鸡胸(软骨头病)。所以,纵然才华横溢,却很难在单位内部找到称心的对象。1964年,顾祖伟经乡亲介绍,和老家同村的姑娘朱玲妹喜结连理。客观地说,朱玲妹愿意嫁给顾祖伟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他的工作“很吃香”;二是朱玲妹本人也是残疾人;三是两人是同乡,容易相互理解。
朱玲妹患有遗传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该病的病征有些类似于著名科学家霍金的症状,直至今日仍属“绝症”范畴。而且,该病的恶化是水滴石穿的过程,年少时病征并不明显,随着年纪增长,病征日益加剧,直至有一天全身“肌无力”,病者的躯体“皮包骨”,软弱不堪。朱玲妹嫁给顾祖伟时,众人皆知她患有此病,但当时病情尚未发作,看上去与常人无异,只是气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老朱觉得自己作为朋友,有责任帮助和照顾这一家人,他像以前那样,一有空就到顾祖伟家帮忙劈柴、挑水、拉蜂窝煤。
顾祖伟和朱玲妹结婚的次年(1965年),两人生下了长子顾中华;1967年,朱玲妹又怀上了第二胎。岂料,就在顾家沉浸在喜悦中时,顾祖伟突发心脏病住院。老朱陪在病榻旁,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他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一对妻儿和已在娘胎里待了2个月的次子。
顾祖伟走的时候,什么都没说。老朱所说的“承诺”,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自己对故去友人在天之灵的交代。此后发生的事情,让整个邵武煤矿的人都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