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三:独乐乐或与众乐乐
2008年,九阳豆浆机销售收入30亿元,占据全国86%的市场,可以计算出2008年全国豆浆机的市场容量还不到35亿元。而据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国内豆浆机的保有率只有6%,而电饭煲的保有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按照国内2.7亿户家庭计算,豆浆机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虽然九阳开创了一个新行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蓝海领域,但九阳太过于注重自身的丰厚利润享受,在某种程度上又严重阻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比如,九阳在豆浆机领域多达115项的国家专利就已经给其他豆浆机生产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如果其他企业要模仿九阳的豆浆机,不要说核心的豆浆磨制技术,单是从原材料、开模和流水线生产这些非核心技术上说,九阳就已经建立起壁垒森严的技术障碍。
与此相反的是世界软件巨头微软,微软到了一定时间后都会公布自己的源代码以让更多的公司可以享受技术升级,从而保持行业的适度竞争和良性发展。据悉,九阳上市后通过募集资金将“技术垄断优势”和“专利优势”在豆浆机行业长期地保持下去。
从豆浆机和微波炉两种小家电的发展态势可以有很明显的区别:2005~2007年,国内豆浆机的累计销售1030万台,九阳豆浆机占到80%的份额。也就是说,这3年来,九阳豆浆机的销售量约为824万台,年均销售270多万台。而微波炉行业中,仅格兰仕一家公司在2007年的全球销量就达到2500万台。
从理论上来看,能买得起或愿意买微波炉的家庭都能够买得起豆浆机。但市场规模的巨大悬殊之差,就充分说明豆浆机市场根本还没有被彻底放大出来。
原因何在?九阳在技术上设置的壁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行业的创立者和推动者,九阳虽然经过长达14年的努力,但一家企业不可能支撑起一个行业的大厦。
做大蛋糕,再分蛋糕,还是将就独霸这块小蛋糕?九阳正举棋不定。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一家独霸,否则这个行业永远不可能成熟。即使强大到微软公司这样的地步仍然有像谷歌、IBM等巨头相争。同样,如果一家企业想凭相关专利而独享行业利润的话,也同样会受到新进入者的挑战,如当年复印机的发明者施乐后来在复印机市场上的严重溃败就是明证。
九阳应该放开胸怀,给予竞争者更多的生存空间,共同造就行业的恢弘局面。
一飞冲天还是回归原点
如果没有“三聚氰胺事件”,或许九阳不可能成为企业巨头,或者,起码不可能这么快。在某种意义上说,九阳虽然直上云霄,但是,也许因为它脚下的那片云而已。
事实上,企业的发展,有常态与非常态。而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更多取决于常态。
豆浆机行业作为一个细分的小家电行业,其业内企业规模存在着天然的鸿沟,豆浆机行业的龙头,在整个家电行业,常态之下只能是小弟。不料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豆浆机行业竟然强势崛起,而作为龙头的九阳也水涨船高,其市值甚至一度超过青岛海尔等传统巨头。
但是,这种繁荣绝非常态,而是非常时期的特殊行业形态。随着人们对牛奶产品质量的恐惧感逐步平息,被突然催大的豆浆机行业增长势头亦会回落。整个市场增速的萎缩,竞争的加剧,必将使九阳随潮而退。
绝非危言耸听。在消毒柜行业,这种因为突然的机会而短期崛起,后来又回归原点的事例早有先鉴。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后:消毒柜市场还没有培育好,就在瓜分蛋糕,提前透支今后的销量,当时的销量大涨,带来的是以后数年内消毒柜市场的低迷。
已经进入了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也逐渐淡化,透支豆浆机市场消费潜力的弊端已经出现了端倪:2009年第一季度九阳股份每股收益较去年同期下降5.88%。或者,九阳也开始从云端回归人间。
机会只在一瞬间。完成蜕变,则小猫变老虎;失去机会,则打回原形。
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九阳营销推广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九阳依旧沿袭“促销员培训+卖场演示”的传统销售方式,央视广告片仍然沿用2007年版本,以“健康好豆浆,九阳轻松做”为主线,力推四功能的高端产品。如此难得的机遇,九阳却就此平淡应对。真不知说其是反应迟钝,还是大智若愚!
九阳对自己的品牌形象并没有因为这次乳业“三聚氰胺事件”而更新,亦未完成对于豆浆机行业的真正产业培育与升级。而外部特殊机会消失之后,九阳若要继续保持狂飙突进的发展趋势,已经希望渺茫,未来,从家电行业巨头回归到豆浆机行业巨头,也许才是九阳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