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建通曾下地耕田,出海抓鱼,吹唢呐打短工,并曾以“看门人”的角色避过劫难。如今其虽豪富,展现出来的仍是一副朴实形象,做着一些乡村老伯的活。
石油价涨,鞋子利少
记:去年受石油等原材料的涨价影响有多大?
丁:影响还是有的。我们的鞋大部分都在内销,外销市场大约占一小部分。国内市场那么大,我们没理由不把它当重点。
对于外销来说,你不降价、不做,别人就要做。没工做,这些工人要吃什么?所以再没有多少利润也至少要让工人有事做,我们就“赚”一个生产的稳定。所以我们的销售额成交额没降多少,客户也没流失,只是利润下降了,但是能保持原状,这是最好的了。做生意,没办法说你总是能稳赚人家,生意总有起起落落。开工厂如果你老是想稳赚人家,那肯定完蛋。
B
人物。创业
家庭作坊:从2000块钱起家
因为贫穷,丁建通的四个孩子没能念上书,小小年纪就全都去附近鞋厂当了学徒。
1981年,丁建通看着孩子们都长得稍大了,他的脑子突然跳出一个想法,这四个孩子有的学做帮面,有的学做鞋底,有的学设计,加起来不就是一整套工艺流程吗?何不自己来办个鞋厂呢?为改变贫困命运,转向自己所不熟知的制鞋行业的丁建通没有犹豫,说做就做,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下定决心后,丁建通筹集了2000块钱,买来工具和原料,自己加四个孩子就是一套人马,家里的客厅便是车间,一个小家庭作坊建立了起来。
家庭作坊刚开始一天能生产5双皮鞋,后来是10双,一双可卖20多元。丁建通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将鞋子卖到了泉州、石狮。每次走到繁华的街市,丁建通总要留心观察过往行人脚上穿的鞋子,常常是跟在别人的脚跟后面,一走就是两公里,晚上回来就能把鞋样画出来,第二天照着样做。那几年,丁建通画过几千张鞋图作为鞋样。
过了两年,家庭作坊竟积累了几万元,几个仙游人成了丁建通的第一批工人,工厂取名为“华丰鞋厂”。
1985年,丁建通引进了一次成型的制鞋设备,只要将制鞋原料放进去,出来的就是一双成品鞋,他们都称之为“旅游鞋”。据说,这种旅游鞋能上各种色彩,质量好、防水,但不透气,会发臭,不过东北人却最喜欢。丁建通说那时销量好,“一天至少有一车运到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