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张育航的儿子张达星上初二,他在自己的QQ Zone博客上转贴了自己欣赏的几句话:
1.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2.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又找不到出路。
3.青春就像卫生纸,看着挺多的,用着用着就不够了~
4.不要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
5.做人就要做一个徘徊在牛A和牛C之间的人。
“小小年纪,哪里来这么多感慨?”张育航十分不解儿子所推崇的所谓“人生教条”,但比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他也觉得儿子的确更有想法。
张育航认为作为90后父母的60后,是更宽容的一代。“比如我,没有下乡的知青经历,又赶上了恢复高考,上了大学,当了公务员。到前几年搞下岗的时候,我还算是比较年轻的,幸运地逃过了。没什么大起大落的经历,牢骚自然少,无论在单位还是在朋友面前,我们都比较务实,而不是像我们的哥哥姐姐那样,忆苦思甜,喜欢空谈。”
60年代出生的父母们,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文革”已快要结束,到上大学的时候,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推行。相较于前人,他们更看重个体价值的实现,集体主义不再是唯一的神话。1988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第四代人》,可以视为一部60后的总结之书。作者认为,随着高考恢复、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市场经济观念的盛行,60后的价值观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这一点也充分折射在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是“放养”而非“圈养”。
林夏阳今年参加高考,父亲林少衡对他的期望是,考上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有书念,学点东西,能养活自己就成。“儿子不是大人的延续和补充,我们自己也上了大学的,知道大学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小孩嘛,还是应该尊重他自己的想法。”
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在“90后”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由高高在上的“家长”逐渐变为与孩子平起平坐的“朋友”。51.2%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1999年为36.5%),46.7%的少年儿童将父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1999年为36.2%)。
“这说明90后更多地将父母视为自己的朋友。”主持调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
消费我做主
“要生郭锡成的时候,我跟他妈妈商量好了,绝对不能惯着。”
15年前,郭立新和妻子还在湖南老家生活,但身边的独生子女已经数量日多。“我妻子的哥哥、姐姐都是只生一个,宠得不行,就是星星月亮也给孩子摘下来。”他记得1993年一个亲戚家的80后独生子女撒娇,结果父母给他买了个七百元的进口玩具小车。而在当时,湖南省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只有3067元,这几乎占掉了一个家庭四分之一的年收入。
郭锡成今年15岁,马上要在广州参加中考,他有自己的手机和电脑,但都是郭立新淘汰下来的旧产品。郭锡成没有零花钱,要买自己喜欢的NBA球衣和球鞋时,都由母亲陪同。“他知道买正版的价格不菲,都会主动带我们到北京路的小店里左淘右淘,找一些类似的球衣取代。”谈起这点,郭立新显得比较自豪,他认为这是儿子理性对待消费的态度。
但在很多媒体的声音中,90后显然一点都不具有这种理性消费的气质,他们是“炫富”的一代,正如带着一麻袋钞票逛上海车展的90后“麻袋女”一样,“我有钱,我带点零用钱逛个车展关你们什么事?”因为家境优越,嚣张而目中无人,很多网友认为这跟父母对90后的教育不当有关。
杨雄认为,90后的市场消费观念更强烈,这与他们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父母给90后吃洋零食、穿洋品牌,从小就接触丰富的商品,使这代孩子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
他曾经做过中法儿童比照调查,都是上海和巴黎十岁以下的孩子,问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人,法国孩子说要做运动员,做摇滚乐手,做帆板运动员;而许多中国儿童说要做老板,做企业家,要有汽车、洋房。“某种流行意识从父母、学校、社会那里潜进他们内心了。在这个基础上,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
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多位父母表示,要给孩子买东西之前,都会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包括价钱、品牌、款式。孙宏艳指出,90后在家庭中的消费地位越来越高了,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听从父母摆布,不再是父母买什么就穿什么,父母给什么就用什么,而是在吃穿用等方面更渴望自己做主。同时,对于家庭的整体消费,他们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父母买电脑、电视等用品往往也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这也说明成年人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更加民主,对孩子的零花钱不再过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