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质优儿童到底该怎么培养,中国内地不少学校的做法是把一些天才儿童集中到一个天才班里,进行扎堆培养,而且浸会大学对于沈诗钧的培养模式却是融合教育,让天才儿童与普通大学生一起学习。“到底怎样好,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整年。”沈振雄说。
第四,训练专注力。如果孩子无法连续30分钟维持专注力,就难以吸收学习内容。三四岁起,我就训练诗钧阅读,起初是20分钟,每年延长10分钟。到八九岁时,他可以连续阅读1小时,休息一会再看书。现在他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每天坐在书桌旁10小时。此外,太太怀孕前半年开始严选食物,基本上不含任何添加剂和人造色素,以免影响胎儿脑部发育,损害专注力。
第五,顺应儿童脑部发展而编排教材。诗钧7岁前,很难教他数学。后来发现儿童对身体动作,情绪,回忆,图像较容易入脑,应该利用以上途径传授知识及概念,只有父母才掌握儿童之回忆,情绪及部分动作,所以父母训练子女会事半功倍。父母每天不经意对子女讲一些话,其实有些影响他的信心,勇气及以后待人接物的心理状况。
对着儿女讲话是要小心,每句应是富教育意义,不断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纠正坏习惯,改善沟通技巧和处理挫败。
每次教诗钧必教3次,第一次教的目的是让他明白六成,两个月后同一内容他明白八成,给他几段内容的混合式练习,再过两个月,他明白十足,就做以往的试卷。
第六,掌握孩子心态。小朋友九成的学习问题都非因力不所逮,而是心态问题。父母若不能掌握孩子心态,便不能在孩子遇到挫败时,教他重新站起来;相反若孩子感到骄傲时,教他虚心学习。做父母有如谈判专家,通过了解、掌握,再扭转孩子的心态。
记者手记
每个孩子都有天分 关键在于后天教育
6月7日,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联福楼里,记者对沈家父子的采访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整个采访期间,11岁的沈诗钧的屁股始终没有离开过凳子,甚至卫生间都没有去一趟。这个细节,已能体现出小小年龄的他已经有了很强的专注力。
面对记者的提问,诗钧回答问题时的一个习惯也让记者感受很深。他不急着抛出问题的答案,总是先捂捂嘴,或是抓抓头思考一下,再回答。当没有确定答案的时候,他肯定会说“不知道”,也不会猜测着说出不确切的答案来。
专注,又勤于思考,这是诗钧给记者的强烈印象。
记者与诗钧的父亲沈振雄详谈时,沈振雄一再说明,两个极有出息的儿子其实都是极为普通之人,并非外人眼中的天才,诗钧在小学一年级之前、怡谋在初中一年级之前,学习成绩都不好。有一次100分为满分的考试,怡谋只得了28分。之所以后来,两个儿子表现得这么的突出,也多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沈振雄一直强调的是,“人出生后如果不教育,和猴子也没有什么不同。”
细细一想,沈振雄的话讲得极其有道理,而且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在培养诗钧和怡谋的时候,沈父一直关注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和思考力。从诗钧3岁的时候开始,父亲便让诗钧阅读,训练其专注力。遇到问题的时候,沈振雄也多是让诗钧自己去想问题解决的办法。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一种习惯。
为了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沈振雄坚持每天与儿子聊天15分钟。从孩子3岁到8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到这样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付出,这对于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场艰巨的马拉松,但只要跑下来了,肯定会有大收获。
等到有一天,当孩子们都长到9岁了,突然看到别人家出了一个9岁的大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诗钧是天才,否则不可能做到这样。这种想法其实是对培养诗钧付出的艰巨努力的一种不尊重,也是一种逃避自己作为父母管教责任的托词。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沈振雄问了记者一句,现在有没有孩子?记者说,还没有。沈振雄连忙说,等到有了小孩,父母一定要尽到管教的责任,否则还不如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