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A货
王传福很喜欢说一句话:“我们不是做汽车的,而是做工厂和造设备的。”夏治冰说,比亚迪的目标是,自己的汽车上除了玻璃、轮胎和钢板不能自己制造,其他所有零部件都将是“made in BYD”。
Made in BYD。在电池的行当,比亚迪内部曾有一个玩笑:“Intel是Intel inside,我们是BYD inside。摩托罗拉、西门子、诺基亚,大家都知道,但是没人知道打开它们的手机,里面到处都是比亚迪。”
比亚迪重演了电池行业中从产品开始、一步步向上游延伸的逆向反噬的扩张过程。比亚迪将这种过程叫做“倒行逆施”。
比亚迪的得意之作是建立自己的模具厂。这下子手工劳动又出场了。在王传福看来,靠手工造电池的比亚迪,要是不能学会造模具,简直是个侮辱。
模具的昂贵源于它所耗费的人工,一个车型平均约需大中型覆盖件模具260套,平均每套模具约需2400个工时,如果这些手工劳动都交由日本、德国的工人来完成,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比亚迪火速并购了原来北京吉普公司的模具厂。经过一番整合,模具的成本马上被降低了一半有余,譬如,F3的模具成本仅有1.5亿元,仅这一款车型节省的成本,就足以抵扣买模具厂的成本。这个模具厂还“对外营业”,开价常常只有国际同行的1/3(如此的利润就已经令比亚迪满意),日产、路虎、通用、克莱斯勒都成为了比亚迪的客户。
有了种种在后台的颠覆之举,才诞生了比亚迪目前最成功的产品之一,F3。
2007年,F3——这款被竞争对手戏称为“超A版花冠”的1.6升B级轿车,以7万多元的价格一举击破了很多消费者的心理防线,短短一个月内,F3就接到了9000辆的订单,与当时最畅销的通用凯越不相上下。13个月后,它成为中国最快突破10万辆销量的自主车型。
当一辆丰田花冠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同一个价值不菲的LV包时,比亚迪推出的F3就如同一个超A货LV,不到一半的价格足以让荷包并不充足的消费者动心,而貌似花冠的外形,也足以把消费者从吉利等厂商的展厅拽过来。
很快,F3成功的模式被进一步拷贝到其他车型产品。于2008年上市的、面向中高端用户的比亚迪F6更是将这种“模仿”发挥到了极致。其外形设计集各名家之大成。网上的评论一针见血:它的前脸带有明显的雷克萨斯LS460的痕迹,车身侧面酷似本田雅阁的轮廓,尾部则显示出新款奔驰S500的血脉。但是,F6不是雷克萨斯不是雅阁更不是奔驰,也没有比F3卖得更好。
目前,比亚迪的车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主打性价比。2003年底,比亚迪推出福莱尔改进车型“福星”,并将一系列以往中档以上车型才配备的功能加在了这款微车上,还有一些人性化的小电子设备也很讨巧,比如在内后视镜上能用中文显示车辆的行驶方向和车内外温度。
比亚迪的一位员工曾经很自豪地对记者说,福莱尔前窗上的温度显示和方向显示,“现在5万以下的汽车上谁能提供这些功能?其实很便宜,就是加一个指南针、一个温度计而已,液晶显示屏,在华强北几块钱一个!”
遗憾的是,比亚迪的“手工作坊”并不是劳斯莱斯那种,前者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自然有着不可避免的粗糙。爱卡汽车网上列举了F3R让人哭笑不得的细节。有网友称,他跟一辆长安之星剐蹭,结果长安之星没什么事,而自己的车却掉了一大块漆。还有热帖讨论,某车主给F3R贴膜,玻璃竟给贴爆了??
资深汽车媒体人麦田评价说:“比亚迪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就是质量不稳定。传统的量产车都是流水线化,而比亚迪却走人工路线,在产量大的情况下,品质自然难以保证。”
全球第一?
有句名言说得好:不怕没实力,就怕没信心。在2007年9月,王传福宣布:“比亚迪汽车的目标是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理由是“比亚迪F6双模电动车将于2008年下半年在深圳大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销售。”王传福相信凭借双模和纯电动汽车技术,比亚迪将迎来颠覆百年汽车竞争格局的重大机遇。
“就跟手机一样,晚上睡觉之前第一件事把手机充电,第二件事把双模电动车充电,非常方便。假如电动汽车充电站也像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加油站一样多,中国一定是纯电动汽车的天下。”比亚迪的有关人士这样描述双模电动车的商业前景,不过“假如”两字道出了电动车目前的尴尬处境。
“买车容易,可是你上哪儿去充电呀?”比亚迪的经销商苏平说出了消费者的苦衷。现在城市的停车场一般并没有电源插座,小区里的停车位更没有充电设施,现在厂家也做不到给4S店提供很多电池,让消费者直接到店里更换。所以,苏平认为,没有国家的有力支持,仅靠比亚迪一家来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充电站或充电设施,并不现实。
网上也存在对F3双模的铁电池组的争议,麦田的疑问是,与锂电池的轻便相比,F3双模的铁电池组重达360公斤,更换绝对是个大难题。而且,电池寿命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很多变数,比亚迪宣称的充电600次只是理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