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商务部的禁购令,饮料同行、投资界人士赞为 “精明商人”的朱新礼,被认为将考虑再次出售汇源果汁。
投资界人士称,政府或将对汇源施以援手,方式是为汇源牵线搭桥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旗下拥有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简称“国投中鲁”)的国家投资开发公司(简称“国投集团”)、华润集团、中粮集团等为数不多的国企,是投资界人士认为有实力、有可能并购汇源的备选。
上述消息未得到相关公司的官方肯定。
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旗下在港上市公司“汇源果汁”消息正式发布前半年,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曾私下试探过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的意向。只是,那次试探无果而终。
打赌
这是在中粮集团内部曾流传的故事:2008年3月到4月间,朱新礼找到宁高宁,想看看中粮有无兴趣接手汇源果汁的股份。
朱、宁两人彼此熟悉。两人之前同时做过央视一大型创业类栏目的评委。2005年,汇源最终选择与统一组建合资公司之前,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曾先后搬来他们的全球相关业务负责人来协谈合作。据称,可口可乐甚至请其中国的合作伙伴——中粮集团新上任的董事长宁高宁亲自打电话游说朱新礼。
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位为投资基金做顾问的消息人士称:朱新礼和宁高宁的关系“非常铁”,铁到“什么话都可以说”。早在2008年底之前的一个场合,朱新礼与宁高宁关于可乐收购汇源的审批结果,还曾打过赌:宁高宁认为肯定过不了,朱新礼则自信满满地认为“肯定没问题”。
不过,朱新礼的试探没有下文。据中粮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主要原因之一,中粮与可口可乐已经合资饮料灌装厂,双方有协议——中粮不再同时经营与非酒精性饮料有竞争的企业。2000年4月,中粮集团与可口可乐公司合资成立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简称“中粮可口可乐”),其中中粮集团控股65%,可口可乐公司参股35%,这也是可口可乐系统第一家由中资企业控股的装瓶集团。
朱新礼当时的试探仅仅停留在中粮集团的最高层,在中粮内部各职能部门中都未曾有过实质性推进。3月26日,本报向中粮集团公共关系部总经理刘云求证,刘表示“第一次听说”。汇源集团传播与公共事务总监曲冰对此则不予置评。
尴尬
眼下令朱新礼处境尴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他出售汇源果汁的坚决。
这份坚决来自于果汁产业下游——灌装和销售 (这部分资产集中在上市公司“汇源果汁”)遭遇的窘境。“他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很多同行与投资界人士这样评价朱新礼:在汇源从发展顶峰向下滑落的过程中,朱新礼已经看到汇源的下落,进而坚决地选择在未跌到谷底时出售。
朱新礼当时坚决出售汇源果汁的考量,被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2007年-2008年上半年,浓缩果汁价格大幅上涨,但迫于果汁市场竞争激烈,作为产业下游的汇源果汁无法通过大规模调价来转移成本,导致上市公司资金压力明显增大。汇源果汁2008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当期的销售额12.94亿港元,同比下降5.2%;毛利为3.91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22.2%;摊薄后的每股盈利仅为0.07元,同比下跌72%。
这一状况让朱新礼更明确地意识到专注产业下游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朱新礼在2008年9月与可口可乐达成出售意向后,多次公开表示要到上游去建果园基地。
二是汇源曾放弃了一个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有投资界人士回忆,在与德隆合作时期,德隆曾聘请战略咨询机构麦肯锡为汇源的发展做过调研,调研结果是建议汇源加大在低浓度果汁领域的投入。不过,中国最早做果汁市场的汇源当时并未采纳,而是坚持发展100%纯果汁。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统一、康师傅等果汁饮料的后来者,在低浓度果汁市场上做起来,通过低浓度果汁饮料进一步分食汇源在整个果汁市场上的份额。
直到2007年汇源果汁登陆香港联交所后,才邀当时影视红人王宝强代言、重磅推出低浓度果汁饮料“奇异王果”。这时,统一的“鲜橙多”,康师傅的“每日C”,可口可乐的“美汁源”、“酷儿”等已经主导低浓度果汁市场。
根据AC尼尔森数据,2008年上半年,在销售价值方面,汇源的纯果汁及中浓度果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3.8%和42.4%。但这两块加起来还没有果汁饮料 (25%及以下浓度的果汁饮料)市场大,而在这块市场上汇源只占7.6%的份额。
汇源仅在果汁市场的局部占据优势,而市场竞争又异常激烈。
三是渠道之困。香港上市后,汇源的资金主要用在产能扩充上,对渠道分销网络的建设力度不大,导致目前汇源的系列产品主要集中在大的卖场和超市,这使得汇源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朱新礼原本希望通过可口可乐的收购,借力可口可乐强大的分销网络。现在这一算盘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