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反对者坚持认为中国的通缩已成事实。
财经专栏作家易鹏称,2月CPI、PPI数据表明通货紧缩已经一定程度存在了。目前全社会提振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显得非常重要,对这样不利数据的官方的合理解读自然可以理解。但CPI六年来首次下滑不管是否是典型的通货紧缩还是不典型的通货紧缩,总体上还是不让人乐观。
对于易纲所说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易鹏认为用简单的新增贷款额来代替对货币供应量的判断就不是很全面,同时更需要明白货币供应上既然有流动性过剩就对应有流动性陷阱。
他指出,一月份尽管有高达1.6万亿的新增贷款,但其中有40%是在银行体系通过票据在内部流动,并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中。看货币供应除开看M2同时要看M1,一月份M1这个反映经济活跃度的指标表现就不佳。一月份M1同比增速只有6.68%,而M2同比增长18.79%,而当M1增速远低于M2增速时,实体经济的状况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活动萎缩,投资意愿和交易能力减弱,经济景气下降。自2008年4月以来,中国M1 增速持续走低,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当时宏观紧缩政策和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经济趋“冷”的现实。
《销售与市场》副总编罗文皋针对易纲提出GDP负增长是通货紧缩一个特征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提出GDP保八,是因为如果低于这个增长率,GDP实际上就是负增长。CPI和PPI有时候反映有一个时间差,数据有相对滞后性。2月份的CPI的下降,意味着3月份已经进入通缩状态。
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彭程表示,如果从CPI和PPI两个数据的环比来看,其实通缩从去年10月已经开始,中国进入通缩已成事实,问题是通缩的程度如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次通缩不会维持太久幅度也不会太深。两个数据之后几个月数据将逐步好转,但依然会维持在负值,至年底时基数影响将逐渐消失,届时中国将会走出通缩。
彭程建议,中国的货币政策有调整的需要,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空间相对大得多,因为目前其水平仍偏高。至于存贷款利率的调整空间则相对较小,因为中国的利率调整政策与国外不同,国内是调1年期存贷款利率,国外是调银行间利率,目前国内1天的银行间利率仅有80多个基点,再下降的空间已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