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CPI同比下降了1.6%,为2003年以来首个负增长,同时也是连续第10个月环比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5%,下降幅度较上个月扩大了1.3个百分点。
2月的CPI同比下降,这一点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预测对了。这一次经济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不是幅度上的差别,而是中国目前是否进入了通货紧缩周期。
来自中国官方的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货币供应量充足,加之近期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在低位徘徊,以及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因此尽管未来价格向下的压力非常明显,但目前的现象与“典型”的通缩还有很大差别。
但一些人认为,CPI、PPI同时出现了负值,这是一个明显的通货紧缩信号,同时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仍将持续同比负增长,另外银行猛增的信贷中真正流入实体经济的部分并不多,因此中国经济面临通缩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非典型”通缩?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3月10日当天发布的分析报告称,2月CPI和PPI的双下降,主要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显著下降和一些特殊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
统计局官员表示,影响2月份价格双双走低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对中国的传导影响。受全球经济增长继续明显下滑影响,国际市场原油、矿石、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在年初短暂反弹后继续低位振荡,导致大宗产品进口价格明显下降,带动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较多。2月份,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8.8%,降幅比1月份扩大3.4个百分点;非能源价格下降33.1%,扩大9.4个百分点;金属和矿产品价格下降48%,扩大10.3个百分点,其中铝价下降41.8%,铜价下降55.3%。
二是一些特殊性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春节所在月份消费价格特别是食品价格明显上涨已成一般规律。由于2008年春节在2月份,加之2008年当时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冰雪灾害,而今年春节在1月份,又没有灾害影响因素,去年2月份的高基数,导致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明显下降。据测算,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对2009年2月份的滞后影响大约为负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今年2月份价格保持在去年底的水平不变,仅仅因为去年同月基数高的影响,2月份CPI同比将下降2.5%左右。
这位官员还指出,按照经济学有关原理,通货紧缩就是由于市场货币供应量不足引起的价格水平的下降。从中国情况看,目前市场货币供应量充裕,贷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货不足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两个月持续回升,12月末、1月末同比分别增长17.8%、18.8%,达到2006年6月以来最高。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大幅增加,1月份新增贷款1.6万亿元,为历史同期单月增加最多。从初步数据看,2月份新增贷款仍然超过1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曾表示,中国目前与“典型”的通缩还有很大差别。
典型的通货紧缩需要具备“两个特征”和“一个伴随”。“两个特征”是物价持续下降,以及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一个伴随”是指伴随经济衰退,即GDP负增长。但中目前虽然未来个别月份物价可能在翘尾因素影响下出现负增长,但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经济今年也有望实现8%的增速,因此后两个条件与典型的通缩还相差很远。
易纲特别提醒,判断通缩主要依据是物价的环比数据,即与上月数值的比较,而不能只看与上年同期比较所得的同比数据。他指出,通缩的最窄定义是物价连续两个季度(6个月)负增长,这里所说的负增长主要是指环比数据而不是同比数据。
[NextPage]
争议
反对者坚持认为中国的通缩已成事实。
财经专栏作家易鹏称,2月CPI、PPI数据表明通货紧缩已经一定程度存在了。目前全社会提振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显得非常重要,对这样不利数据的官方的合理解读自然可以理解。但CPI六年来首次下滑不管是否是典型的通货紧缩还是不典型的通货紧缩,总体上还是不让人乐观。
对于易纲所说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易鹏认为用简单的新增贷款额来代替对货币供应量的判断就不是很全面,同时更需要明白货币供应上既然有流动性过剩就对应有流动性陷阱。
他指出,一月份尽管有高达1.6万亿的新增贷款,但其中有40%是在银行体系通过票据在内部流动,并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中。看货币供应除开看M2同时要看M1,一月份M1这个反映经济活跃度的指标表现就不佳。一月份M1同比增速只有6.68%,而M2同比增长18.79%,而当M1增速远低于M2增速时,实体经济的状况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活动萎缩,投资意愿和交易能力减弱,经济景气下降。自2008年4月以来,中国M1 增速持续走低,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当时宏观紧缩政策和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经济趋“冷”的现实。
《销售与市场》副总编罗文皋针对易纲提出GDP负增长是通货紧缩一个特征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提出GDP保八,是因为如果低于这个增长率,GDP实际上就是负增长。CPI和PPI有时候反映有一个时间差,数据有相对滞后性。2月份的CPI的下降,意味着3月份已经进入通缩状态。
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彭程表示,如果从CPI和PPI两个数据的环比来看,其实通缩从去年10月已经开始,中国进入通缩已成事实,问题是通缩的程度如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次通缩不会维持太久幅度也不会太深。两个数据之后几个月数据将逐步好转,但依然会维持在负值,至年底时基数影响将逐渐消失,届时中国将会走出通缩。
彭程建议,中国的货币政策有调整的需要,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空间相对大得多,因为目前其水平仍偏高。至于存贷款利率的调整空间则相对较小,因为中国的利率调整政策与国外不同,国内是调1年期存贷款利率,国外是调银行间利率,目前国内1天的银行间利率仅有80多个基点,再下降的空间已经不多。
http://cn.ppzw.com/ppz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