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能够安全躲过地球生物大灭绝的灾难而安然地存活至今,凭借的正是它独有的个性特征和生存技能。它的存在绝不是偶然,更不是侥幸。
今天,撞击在我们企业生存环境里的陨石已经落下,它撞击的方位也在西方,那些诸如AIG、雷曼之类的“恐龙型”机构最先灭亡了。那些依附在这一条价值链上的大大小小的机构、团体和企业很快也会出现危机或者“灭绝”。随之而来的第二波实体经济危机和第三波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危机就象陨石撞击后所产生的尘埃阻挡了阳光一样,所带来的“牛鞭效应”和“蝴蝶效应”必将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中国的实体经济和企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渡过危机不仅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向鳄鱼一样的生存技巧和生存策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生存选择决定生存能力,生存策略成为企业战略的第一要素。
三. 行无穷之变,危机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调整和应对策略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用的是韬光养晦的隐忍之术。当时他面
对的外界环境是敌强我弱、群雄竞起;内部环境是国库空乏、人才不济。楚庄王三年隐忍、等待时机,正是处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家需要借鉴和效仿的标杆例证。
日本的忍术据说来源于中国的《孙子兵法》和《六韬》的军事战略思想,它的主要发源地是日本的伊贺和甲贺,这两个地方的共同特征是地域贫瘠,但各种势力集聚,竞争极其严酷。为保存各自的实力他们相互间彼此刺探对手,进行残忍、血腥的争夺和拼杀。忍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应而生的,它在正心、将知、阴忍、阳忍、天时、忍器等六大部分系统里,将隐忍的观念提升为组织和个人的生存技能,用韬光养晦的策略隐藏自已的真实动机,再伺机而动,后发致人。
“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机”。今天的中国企业也正处于非隐忍无以图未来,非潜伏无以继发展的战略调整和策略转移的关键时刻!
效法鳄鱼,保存企业的实力伺机而动;学会隐忍,企业需韬光养晦才能蓄势待发。笔者建议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选择的战略调整和战略转移的范围和方法包括:
1.韬光养晦,危机中的企业策略选择
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2005年以来花费了250多亿美元的资金,收购了40多家软件厂商。在他们宠大的收购计划中,至少“还有50家软件上市公司的年收入在3亿到60亿美元之间,都是甲骨文的潜在收购对象”。这一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了阻碍。甲骨文公司采取的应对策略是迅速压速成本、调整战略,他们先是将原先的战略扩张调整到成本管控上,削减了包括与销售、海外研发等项目有关的开支,以及后勤办公等各项费用、裁员和削减信息技术成本;再从众多的产品中筛选核心产品,进行产品整合和业务重组,并把业务范围集中在订单额为1亿美元以下的客户群作为重点对象。这一措施非常有效,据甲骨文公司的最新财务报表显示,由于其“过冬”战略的调整和控制成本等有效措施,他的业绩水平达到了华尔街的预期。
甲骨文所采用的战略思路高度符合了鳄鱼生存法则的第二条:进退自如、左右逢源。当野牛和小象不再出现时,青蛙和蜥蜴同样可以维持巨鳄的生命需求。这种“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的策略转移,正是企业渡过危机的关键法门。
中国企业家的经营误区往往在于不够冷静和不够理智,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常常因为过于感性而招致战略失败、追悔莫及。
当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出现危机的消息传出以后,有媒体称安徽奇瑞汽车公司“获得了中国进出口银行100亿元人民币贷款,有意收购美国汽车三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的新闻。且不说奇瑞公司自身的经营业绩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程度如何,仅用10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去收购数百亿资产的克莱斯勒本身就是一个蛇吞象的“故事”。
“去美国抄底”仿佛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从中国近几十年的国际化战略效果来看,仿佛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其主要原因不是资金的问题,也不是时机的问题,更不是企业家境界和格局的问题,笔者窃以为这恰恰是中国企业家过多的感性和冲动等心理因素在左右着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韬光养晦、保存实力,志存高远、“剩”者为王;先紧缩再扩张,先现实再目标,先生存再发展。这是鳄鱼的致胜法宝,更是企业的生存策略。中国企业能否练就鳄鱼般战略时机的把握和战略选择的决策能力?能否具有鳄鱼般超乎寻常的耐力和韧性?能否拥用鳄鱼般清醒敏感的理性和冷静?能否保持鳄鱼般迅速的瞬间爆发力?能否运用鳄鱼的智慧随机调整自已战略目标、选择自已猎食范围的灵活机动?是我们企业家在2009年最需要深刻理解的战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