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顺势而为,危机中的企业应变策略
利用环境、顺势而为。是保证鳄鱼生存繁衍的又一法则。
无锡尚德,这个在新能源行业里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龙头企业。由于其产业受“两头在外”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使得这一被大家普遍看好的行业标杆在金融危机下同样未能幸免与难。业内人士都很清楚,光伏行业95%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于西方国家,光伏行业95%的销售市场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袭来之后,中国的光伏企业立刻就陷入了两面夹击、四面楚歌的险途绝境。
2009年春节刚过,无锡尚德立即采取了大面积裁员、关闭半数生产线、降低运营成本、削减项目投资等多种手段,以保存实力、减少损失,以静制动、潜伏伺机。今年三月,尚德更是联合了光伏产业内的关联企业向国务院发改委递交了“光伏发电价1元方案”,意欲借助国家“4万亿”刺激计划和政策优势,整合产业链、拉动内需市场、挖掘产业蓝海。
在笔者给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先生的《中国光伏行内部整合、控制国际市场主导权的意见书》中,笔者为中国光伏行业规划了具体的产业策略和战略思路,由于涉及内部商业机密,本文不便于系统介绍,以下仅从“战略形势分析”和“战略机会分析”等两方面简单介绍,以供其他行业的企业在制订战略转移和“顺势”策略时运用、参考、借鉴:
1.) 中国光伏行业形势分析:由于中国光伏行业的主要销售对象在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光伏行业的总开工率不足50%,国内光伏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势。同时,中国光伏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同样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使在经济增长年代,中国光伏产业内的企业也无法摆脱或逃离受制于人的角色定位,无法掌握或拥有行业的话语权。但中国同时又是拥有硅材料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光伏行业内的企业尚未形成一条系统的产业链和自供体系,所以无法形成产业联盟,失去了一致对外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中国光伏产业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尚未被开发、利用和发挥,中国光伏行业有可能是继钢铁、房地产等行业之后成为未来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经济和产业支柱。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光伏行业如能借助目前的国家战略、扶持倾斜等政策优势,科学规划、内部整合、联合控制产业链、共同打造国际产业竞争力,不仅关系到中国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和能源规划等战略和地位,更是关系到中国光伏行业以及行业内企业生死存亡、成长发展的切身利益。
2.) 中国光伏行业机会分析: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内需市场,借机摆脱国际产业链控制并形成国内巨大市场购买力的机会正在此时。无论是国家发改委的“西部省区无电乡阳光工程”可能拉动4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市场,还是“新农村光伏电气化”工程所催生的800MW市场缺口;无论是中国的“屋顶计划”所拉动的100GWP内需市场,还是中国10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资源所提供的高达1000GW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和空间,以及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所提出“至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总容量将达到180万KW”的目标设计,对于中国光伏行业来说,都将是一次突飞猛进的发展契机。
如果能借助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方针,结合中国目前投资拉动和刺激经济振兴方案的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和形势优势,对于打造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控制国际市场主导权将是一次绝好的顺势而为、事半功倍的战略机遇。
3.蓄势待发,危机中企业的能量储备
我们都知道“危机”的含义里包括了“危”的同时也包含了“机”的成份。鳄鱼的“静”是潜伏而不是冬眠,企业的“静”是寻找时机而不是消极等待。
这种阴阳转换、正反并存的辩证逻辑在中国传统的思维里比比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多次深有感悟地描述过,他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意思是说:谁能在动荡混浊的环境里最早冷静下来并慢慢变得清醒?谁又能在沉闷寂静的环境里最先发现生机并悄悄地转变?
以静致动,伺机爆发。鳄鱼等待机会出现之前的耐力和韧性、漫长等待过程中的能量储备和能量积蓄、机会来临时的瞬间爆发,是它们成功战胜对手,立与不败之地的核心法则。
身怀利器、蓄势待发,在机会来临时瞬间爆发!企业也应该象鳄鱼一样善于将自已狰狞的面孔隐藏在猎物的视野之内,在对手疏于防范的时候以迅雷不及之势瞬间出击;储存能量,身怀绝技能量而不轻易示人;伺机而动,保持高度的警觉并做长远的万全准备。
2009年2月中旬,中国与俄罗斯长达数年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商贸协议终于尘埃落定,在金融危机对国际能源价格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中国和俄罗斯签定了250亿美元、为期20年,每天供应中国30万桶、总计1500万公吨的石油供应合同,从而缓解了中国能源供应紧缺对globrand.com中国发展的限制。这一协议例证了中国能源企业的机会把握策略和危机利用的应变能力。
曾经拚命哄抬中国铁矿石采购价格的、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地巴西淡水河涨价的声音越来越小了;世界动力煤价也从最高峰的169美元下跌到70美元一吨左右。。。。。对于强烈依赖于资源作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资源相对廉价的获取可能是金融危机给予我们最明显的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可以预言的是谁拥有了资源,谁就有可能最先站起来。
对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来说,储存核心资源、把握获取资源的机会也许是恰当的时机,但它却无法形成企业永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利器”也绝非仅限于物质资源一种,它可以延伸到我们的创新技术资源、人才战略资源等等。华尔街的国际金融人才和知识专业资源、倒闭企业遗留下来的市场资源、裁员降薪逼走的稀缺专业人力资源等也许都是我们意欲发展、伺机而动的企业迫切需求的“利器”的组成部分。
而最重要的是要借助金融危机的大背景,识别储备、高效获取并成功打造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体系,这包括了企业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自我完善的变革能力、自我提升的成长能力、辩别需求的机会识别和把握能力等。这些能力才是形成企业未来强大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和前提基础,也是可以协助企业在机会来临之时瞬间爆发、一飞冲天的真正“利器”和无限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