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杨元庆回归CEO,总揽大权,这表示联想在并购IBM PC的过程中,经历了四年的起起伏伏之后,具备了一种自信,可以掌管一家国际化的大公司,这次调整带来的有利因素更多,而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成杨元庆被贬,或者柳传志重新出山。柳传志说,希望杨元庆带领联想走向伟大,我认为这不是务虚,柳传志今年65岁,不可能冲到第一线,这是柳传志整体判断后说出的心里话。
数字商业时代: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四年时间,你认为杨元庆跟四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育琨:IBM PC原本是一块亏损的业务,IBM一直没有找到买家,最后联想接手了。不能从IBM急于甩掉PC就判断其没有价值,它对联想“走出去”有价值,它使联想短时间内获得国际渠道、品牌,以及全球市场。
但在收购之后,新联想高层有一些波动。联想董事会的调整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整合的第一阶段,联想一班人马,IBM有另一套班子,这两班人各有各的看法,双方莫衷一是,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久而久之,杨元庆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从最初的不敢表态,慢慢地与IBM PC的人平起平坐,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争执不下。
后来联想只有引进戴尔的高管“中和”一下,杨元庆曾说,以前联想和IBM是两张皮,戴尔高管进入联想后,等于来了个仲裁员,利于双方意见形成一致。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杨元庆在开始接管国际化公司的摇摆心态。
从开始的不敢表态,到与IBM争执不下,再到平衡双方意见,现在联想发现,戴尔的高管也不过如此,反而是联想的看家本事,如降低成本、研发产品等才是基础,离开基础,其他的都没用。这时杨元庆可以表露的声音更大了,所以才有了这次调整的格局,杨元庆当CEO,柳传志从后台走到前台,担任董事长。
在有国际资本参与的董事会里,这种格局更有利于形成决议。因为决议的形成过程中,各自要说出理由,当场必须有一个判断力极强的人拍板,发出强势的声音,而柳传志充当这个角色是顺理成章的。柳传志曾说,联想的未来如果一直不被看好,他做投资等其他事情都是没有价值的,联想就是他的命。
回归“好产品”才是正途
数字商业时代:联想摆脱现在的困境,最需要马上做的是什么?
王育琨:第一,只生产有需求的产品;第二,自己创造出流动资金;第三,多用人工杠杆,即一线员工的地头力。在旧的管理体制下,高管拿高薪,一线员工拿得极少,二者反差太大。联想要注重发挥全员的地头力,发挥人工杠杆的作用,不要只会用资本杠杆(注释:地头力,是一种直觉、好奇心与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思考力,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高度兴趣和热情。王育琨认为,公司的产品设计、研发、营销、渠道、制造、售后服务等每一个业务,都需要靠地头力开拓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