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左右为难
2008年12月中旬,双龙汽车曾发布通告称,其08年业绩逆差会达到1000亿韩元以上,2008年12月份的运营资金也完全枯竭。为此双龙汽车向母公司上汽集团要求注入紧急运营资金。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从2008年8月开始,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的销量下跌到了月均2000多辆,这种销量显然已经无法维持这个韩国第四大汽车企业的正常运营。为此,双龙汽车停发了员工2008年12月份的工资。
双龙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其总销量仅为9.2665万辆,比2007年减少了29.6%。其中2008年12月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高达50%以上。双龙除2007年实现盈利(2.1亿元人民币)外,2005年、2006年、2008年(预计)累计亏损为28.58亿元人民币。
不过,上海汽车集团却对此态度不明,左右为难。2008年12月23日,上汽集团提出,可以为双龙公司提供2亿美元(约2570亿韩元)的救济性资金援助,不过条件是双龙公司需从生产一线裁员2000人。
1月12日,韩国金属工会双龙汽车支部(双龙汽车工会)的支部部长韩尚均(音)在京畿道平泽工厂召开了记者见面会,表示“工会对于双龙汽车的经营不利并没有任何责任,所以今后在协商过程中绝对不会接受任何一名员工被解职。”
之前的1月9日,韩国双龙汽车便声称其董事会已决定申请企业回生流程,双龙汽车由此成为去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汽车业严重萎缩以来,第一家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企业。
对此,上汽集团表示,双龙汽车提出回生申请是无奈之举,也是上海汽车在尽最后的努力挽救这个企业。上汽表示,一直以来,上海汽车为了挽救双龙进行了多种积极努力,不断与双龙管理层、工会、银行及政府进行沟通,但未能取得各方一致意见。
上汽为何对下属公司双龙汽车持如此态度?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 本报记者 王 兵
从上汽与双龙的事件可以看到,首先是我国的汽车产业正在一步一步做大做强,我国的汽车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一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具备了并购国外汽车品牌或整车厂家的实力,这也是我国汽车正在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表现。
但在进行并购行为之前,我国的汽车企业还是应该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收购对象的详细情况以及其所在国政治、经济及人文地理等情况,以便于更好的把控其发展态势;对并购对象的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长期的规划,并将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通盘的考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上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免会被螃蟹壳扎到,但这种行为还是值得鼓励,当然其经验教训更值得借鉴。
就目前的情况倒推,上汽确实不值得对韩国双龙汽车进行并购。但是抛去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当初并购双龙作为上汽集团着手进行国际化运作也未尝不可。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车企终究要摆脱以单一产品(整车或散件)出口为传统外向型发展的模式,走向以资本输出的国际化模式,未来中国车企在积淀相当技术实力后还可以用技术、资本和产品的混合输出模式进行国际化运作。
而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运作,杨永亮曾表示有三大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即管理全球性企业的视角和运作的能力、具备执行力的管理团队、整合能力。而能否让被收购企业认同收购企业的的文化也十分重要。
回过头来看上汽的这次挫折,这是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上汽算是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迈出的这充满风险的一步。对于没有太多国际化经验的中国车企,各种磨难、坎坷是不能回避的必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