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被忽略
钟师认为,导致如今局面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韩国工会与外国企业的矛盾无法调和,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的融合。
此前双龙董事会曾表示,由于销售量急剧减少,应该实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但是为了员工的雇佣稳定,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方案。比如,进行希望退职,轮休,今后两年减少工资以及冻结晋升、晋级、新招聘、暂停福利等方法大幅减少固定费用的支出,从而改善结构费用,并与工会充分协商。
此举引发了双龙汽车工会的强烈反应。1月13日,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借机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上汽集团“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随着双龙提出“回生”申请的消息传出,怪罪中国的声音也随即在韩国媒体上出现。
由于工会组织十分强势,双龙汽车削减人员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尝试在罢工威胁下屡屡宣告失败。据悉,双龙生产一辆汽车的人工费达到6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人力成本占车价的20%以上,是全球汽车业单车人工费平均水平的2倍。但即便如此,面对全球裁员的大势上汽提出的裁员计划,韩国工会还是给予了强烈的反对回应。
对此,上汽却强硬地回应称,各方应共同努力援救双龙,如果工会坚持罢工则表明其不积极救助双龙的姿态,双龙未来将葬送在工会手中。
中信证券汽车分析师李春波认为,在跨国并购中有些障碍是不容易克服的,当地员工和社会舆论不服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一家中国企业,如果收购方是美国或者日本公司,大家都容易理解,但如果是非洲索马里的一家企业来收购,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尽管上汽在并购之初也考虑到工会问题,对工会文化有一定认识,但这与同工会真正进行接触和斗争,是有很大不同的。上汽在与工会的斗争经验方面,有不成熟的地方。”
杨永亮也认为,双龙的工会可能从心底一直保有反对收购的情绪,也一直存在着很强的博弈心理。因此,“双龙内部从企业到员工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内部问题尚未解决,企业又怎能发展得好呢?”
数据显示,双龙汽车的生产效率远远低于国内外企业。在过去5年里,双龙汽车约7000名人力生产了9万至15万辆汽车。这远远低于21万名人力生产190万辆汽车的通用大宇。但在上汽要求机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提出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的方案后,却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在这种劳资矛盾的情况下,双龙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提升,在经历金融危机这种大风浪的时候自然要翻船。” 杨永亮表示。
在打开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英文网站,浏览公司简介时,根本无法看到任何关于上汽的标识及文字描述,仿佛上汽这位控股其 51.3%的公司与双龙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上汽根本都没进到双龙中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如此看待这场并购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