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对色彩比较敏感,五年级开始就很时尚”
丁叮自小调皮、衣着前卫、爱打架,恨铁不成钢的哥哥狠狠地揍了他一顿。挨打之后,12岁的丁叮想了很久。尽管当时还没确定将来一定要做什么,但他自认为对时尚事物有独特眼光,又觉得文化传媒业今后会更受人关注,感觉在这方面会上手更快。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的个性和家里氛围差别大吗?
丁叮(以下简称“丁”):在整个家族里,我都是比较独特的。小学很调皮,称王称霸,我打架会跟学校最厉害那个打,但别人不惹我,我也不会先去惹人。
另外,我从小对色彩就比较敏感,小学五年级开始,衣服、发型就很时尚,扫把头、鸡公头、窄脚裤,我很小的时候就试过,走在路上的回头率是百分之两百。初中时特别明显,而且还整天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学校转,当时我家人和所有亲戚都很反感,觉得这样妖里怪气,花费也很多。
记:为什么要弄成这样?
丁:我只是比较有个性。
记:在常人眼里,这样会被认为影响学习。
丁:但我成绩很好,中考分数可以上深圳中学,只是不愿意离家远,才上了龙岗区的重点中学,但还是重点班。我是个会分主次的人,玩归玩,该做的事也要做,我是有原则的。
记:为什么小学毕业那晚被哥哥打了一顿后,就幡然醒悟?他对你说了什么?
丁:我哥属于在学校很乖、很听话的那种学生。但那次打得我很严重,把我打到地板上。他说你真想闯出来,靠现在这样是不行的,你必须有真本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几个人中当老大。
那一次我被骂醒了,现在想起当时的种种,也觉得自己很幼稚,就是为了面子、虚荣心,其实很没意义,都是表面上的东西,会被人看不起。
记:为什么选择到夜校去学习和年龄很不相符的专业知识?
丁:我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当时夜校和培训班的老师说,到这里上课的人都是要考证的,并不同意我报读,但我说我不要证,只是来听课、拿教材。
记:这样的学习持续了多久?
丁:从小学毕业那个暑假到初二,大约3年时间,心理学、营销学、策划学、经营学、新闻学和服装类等学科都有涉及,路边接到那些培训传单,有喜欢的课,就去报名。白天在学校上文化课,晚上在夜校或培训机构上课,有时一周两三天晚上要去,有时连着两三个月每天晚上都要去,这段时间一直很乖,很少出去玩,家里也比较放心。
“我不认为考好大学是唯一出路”
从初三到整个高中,高频率的请假和过于投入社会工作,让学校和家里对丁叮的选择忧心忡忡,不被理解伴随着他青春期的成长,他在学校没有多少朋友,而他也直言“高三这一年熬得很辛苦”。
记:14岁去《中国服饰报》应聘记者时,那份有深圳300多家服装公司信息的资料是怎么来的?
丁:平时日积月累地搜集。我七八岁时,爸爸谈生意,我就坐在旁边听,对我有些影响,也看到很多精明的人。我知道自己要有点料,才能消除别人对我年龄小的不信任。
记:边工作边上学,你的生活开始出现哪些改变?
丁:最明显的就是初三开始经常请假,老师就会很反感,觉得学生就应该在学校学习,工作是以后才考虑的事情,所以经常被找去谈话,班主任、级组长,包括校领导都和我谈过。
记:当时外界怎么看你?
丁:老师、亲戚和家人都觉得我是错的,觉得我这样两边都搞不好,到时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因为我少来学校,每次回去经过走廊,一些同学就故意大声叫“经纪人来了!丁总来了!”马上就有很多人看着我,我当时感觉很别扭,也很尴尬,这种情况在高二、高三时特别多。
但越是这样,我反而越想证明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走的是正路,我只是寻求另外一种平台去展示自己。我就对自己说,如果你在乎别人的看法,就会永远停留在别人的思想中。
记:在学校有没有朋友?
丁:没有,在学校我的话不多,和他们有思维代沟了。当时同学里分两类,一类是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仍想着找女朋友、到哪里去玩之类的,没法沟通;另一类是学习好的,他们也是有上进心、有目标的人,只是大家奋斗目标不一样。我不认为考好大学是唯一出路,我的朋友一般都比我大,有些甚至大十来岁。
记:频繁的请假,成绩有没有“亮红灯”?临近高考会不会紧张?
丁:高中我也会考不及格,尤其是高三,因为基本属于休学的状态。其实我也会紧张,怕考不上大学,临高考前一个月,猛攻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