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开始,新片、大片集中上档,大大提前了今年的贺岁档。以往一周看一场的频率显然无法应付突然到来的银幕拥堵。而各路影片原先早已决定的公映日期也一换再换。
此时的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鹤沪形容自己的状态更犹如着急救火的消防队员,频繁进行协调和灭火工作。“一部片子调整,部部调整,原先张贴的海报通告全部要重新修订,排片表也要重新调整,还要针对观众的质疑进行耐心解释……”
这或许是一个注定花样繁多却无法皆大欢喜的贺岁档期。
档期拉长、影片暴增——超级发福“贺岁档”
确切地说,大部分的影迷都搞不清楚今年的贺岁档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梅兰芳》上映的当个周末,从记者在上海万达影城进行随机调查来看,大部分买电影票的观众都认为今年的贺岁档从《梅兰芳》开始。
但业内较为统一的看法却是:从11月20日上映的喜剧爱情片《桃花运》开始,国内的电影市场就开始进入贺岁档。这个档期,如果硬要给它加一个期限的话,至少要持续到明年春节前后。较之去年12月中旬《投名状》拉开的贺岁档,整整提前了近20天。也就是说,观众去年在12月才开始在大银幕上找感觉,今年此时已然应接不暇,《桃花运》之后,很快上位的就有陈凯歌的《梅兰芳》,当然你还可以选择《爱情左右》或者其他。
一方面是贺岁档期的大幅度拉长,另一方面多部影片集中抢滩。据业内人士预言,今年的贺岁档期堪称近10年来同类档期的超级大块头。据初步统计,2008年贺岁档至少约有20部中外影片上映,其中包括诸多华语电影的年度重头之作,如《梅兰芳》、《女人不坏》、《叶问》、《非诚勿扰》、《赤壁(下)》等等。
“从市场来看,中国的观众有年末突击消费的特点,在众多文化娱乐消费中,看电影的消费也属于中间档次,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所以影片喜欢集中年末岁初发行也是有充分原因的。”吴鹤沪分析,发行方对贺岁档的大力看好,主要还是基于对市场与消费者的分析。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局面也与奥运影响了暑期档的上映计划相关。
大片见势图调,小对手忙避让——微妙的档期暗战
如果说多部影片的集中爆棚是对市场预期过高的反应,今年多部影片接二连三调整档期,就颇让人匪夷所思。从观众方面看,排片表的频繁调整带来整体性消费迷茫。而发行方对外则大多宣称,“应观众强烈要求提前上档”,“院线大都看好该片,应其要求被迫调期”。实际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不过都是影片造势给自己找的台阶或者噱头。
在观众看不到的操作层面上,档期的排序与调整才是一场真正看不见的“贴身肉搏”。“任何一部影片上档都希望自己能至少独霸大概一周的时间。”一位多年追踪电影报道的某资深娱记揭示其奥妙所在,发行方确定档期最主要的根据自然是市场情况,而一些中小投资、信心不太足的电影当然要注意适当的“回避原则”,不要和大片撞、不要和名导撞、尽量避免和大牌撞。在贺岁档这样的特殊时期,撞车避免不了,就要注意合理避让。哪怕错开几天也能独享一小段的利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