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借助泉州市鞋业商会成立十周年庆典之机,两岸鞋业权威人士齐聚一堂共议产业升级之道,探讨了多个热点话题。其中,台湾制鞋同业公会理事长林昭杰提出,台资鞋企在品牌代工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泉州鞋企则已在品牌和通路上形成了明显优势,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打造出世界名牌。 阵容:①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徐永②台湾制鞋同业公会理事长林昭杰③泉州市鞋业商会会长、特步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④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志忠⑤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⑥新百丽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百椒⑦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
热议话题1:泉州鞋业10年沧桑
过去10年,是泉州鞋业辉煌的10年。泉州鞋业抓住国内市场的发展机遇,成功实现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经营的战略转移,完成了从鞋都到品牌之都的全面跨越。经过10年的发展,泉州鞋业到现在已经拥有12个中国名牌产品,5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泉州生产的旅游运动鞋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约为60%,泉州鞋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0%,而泉州鞋业的总产值也从1998年的90亿元增长为今年的近700亿元。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泉州鞋业这10年的辉煌呢?
“品牌!”泉州市鞋业商会会长、特步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与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志忠不约而同地给出如此答案。据丁水波介绍,泉州鞋企最初大多是做贴牌加工生产的,做OEM再怎么做,产值都有限,但是自从做了品牌,泉州鞋企的发展空间就大大拓宽了。丁志忠对品牌经营的成功同样深有感触:“泉州鞋业是从制造业一路走过来的,能有今天的局面,品牌经营成功最重要。”
“泉州鞋业的成功,抱团的作用不容忽视。”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徐永认为,泉州鞋业最大的特色有三:运动特色、品牌特色和集群特色。在徐永看来,泉州鞋业最近10年的发展,有五大经验值得好好总结:第一,完整的产业链是关键;第二,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作用非凡;第三,重视终端网络的建设;第四,“爱拼敢赢”的泉商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机制;第五,就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支持。
热议话题2:危机中找机遇
丁水波认为,金融海啸势必会让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消费者的信心就此受影响,消费力低落导致市场萎缩。“金融海啸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将比人民币升值、退税率下调等所带来的影响要更为明显。但是,面对危机,我们仍然有信心渡过难关。我们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另外,运动鞋是日用品,运动鞋、服装已经生活化,市场空间已日益增大。再者,泉州产的产品大多是中档品,相对于高档品来说受金融风暴的冲击会小一点。”丁水波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大有人在。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说他最大的信心来自政府,“在危机来临时,政府对企业很有信心,也出台各种政策帮助企业”。
台湾制鞋同业公会理事长林昭杰表示,未来10年,制鞋行业的重镇依然在中国内地。据林理事长透露,他曾到印度、孟加拉、柬埔寨等国考察当地的制鞋业,发现这些地方只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所有原料都必须从中国内地运过去,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成本。
热议话题3:先求生存再谋发展
林昭杰认为,鞋企当前应该利用时机做好公司的调整,把如何管理、如何提升列到企业的重要日程上来,在不景气的时候做好整顿工作。另外,针对这几年鞋企缺工的状态,林理事长认为制鞋机器的利用将显得越发重要。
危机之时更要练好内功,是很多企业家的共识。据丁志忠介绍,这几年安踏都处在高速发展中,本来他们对2009年、2010年制订的战略依然是高速发展,但如今碰到这样的不利局面,他们马上调整战略,首先抓好内部管理。“要先有办法生存下去,才有办法继续去竞争。所有企业,不管大还是小,这时候都要问一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然后,紧紧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就有办法抵御风险。”他说。
说到破局之策,许景南同样提到了“抱团”。在他看来,全球金融海啸给了中国一个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一个机会,中国的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打进国际市场,而品牌进入当地各方面更应该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