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则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上,向泉州鞋业提出了不少建议。第一,要加强对形势的分析,把握走势,增强信心,积极应对。第二,要更新发展观念,比如,从依靠数量、规模的提升向依靠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的提升转变,从低价位竞争向名品牌、优服务、高质量竞争转变,从注重生产向注重研发、创意和终端网络建设转变,从单一市场向多元市场转变,巩固出口市场,扩大内需市场。第三,要加强自主创新,求新求变求突破,要创造新的需要来拉动市场。第四,要加强与职工的沟通。
他进一步提出,泉州鞋业要升级,今后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以园区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让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入园,然后激活当地的中小企业,同时特别注重研究机构、贸易平台、人才培养中心等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的机构的建设,发展总部经济;第二,企业要继续做好品牌的提升,要健全多方联动的创牌机制,不断提高品牌价值;第三,要利用资本来提升,支持优势企业资本运作,对国内企业进行重组、并购,把龙头企业做强,这样它们就能发挥更大的行业带头作用。
热议话题4:通过上市接轨国际
说到资本运作,就不能不说上市了。丁水波说,今年特步在全球进行路演的时候,很多投资方提出了很多他们预想不到的问题,问题严格到市场销售、店铺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这逼迫企业要更精细化地管理。
丁志忠认为,上市让安踏从一个民族品牌成长为透明的、公开的国际上市公司,加快了企业与国际的接轨。“任何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很难再谈民族品牌,其实“入世”那么多年,任何企业品牌都要面临着跟国际接轨。上市之后,好多企业的管理体系都自动要跟国际接轨,安踏在这方面的提升是相当大的。”他说。
许景南透露,匹克集团也有上市的打算。但他强调,“上市会让你做强做大,但是做强做大不一定得上市”。
热议话题5: 携手打造世界品牌
最近有关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给海峡两岸鞋业的交流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台湾制鞋同业公会理事长林昭杰说,目前国际大品牌没有自己的工厂,世界品牌的制造大部分是在中国内地,包括电脑、手机等,而台资工厂在品牌代工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因此,他认为只要把台资鞋企在制造领域的优势,跟泉州鞋企在品牌和通路的优势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打造世界名牌。林昭杰还特别提醒,泉州鞋业应该开始往另外一个方向思考,而不要再把精神浪费在制造方面。“品牌和通路哪个大?两个都大,只有制造业最小。”他说,耐克和阿迪达斯没工厂,但制造环节要听它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品牌商需要集中更多的精神去应对,而制造会增加管理的成本从而影响精力,因而泉州鞋企应专注往通路和品牌的研发去做,把制造方面交给制造企业。
丁水波认为,有很多的事可以合作运营。鞋业产业转移,是从上世纪60年代从意大利到日本,再到中国台湾,再到中国的广东东莞和福建的,未来转到孟加拉、印度等地是规律使然。泉台合作从以前的投资到鞋机等方面的合作都有,接下来双方会更多地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加大合作。特步正在招聘台湾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
热议话题6:推行国际化战略
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鞋业影响有多大,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中国鞋业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已经有一部分企业正在尝试着国际化的发展,从OEM成长起来的中国鞋业也正在加大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其中休闲皮鞋品牌康奈和运动鞋品牌匹克是中国鞋业提出国际化比较早的企业。
康奈于2001年就在法国开专卖店,开始尝试品牌国际化的拓展。该公司董事长郑秀康表示,早在1999年,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就提出推动中国品牌迈向国际的倡议,希望在15年的时间内能让三到五个叫得响的品牌在国际上打出自己的名牌。他表示,中国品牌在自己家里叫得响还不够,还要到国际上去“叫”。“假如现在10家甚至上百家中国品牌在世界上叫响,那么整个世界就会感觉中国‘品牌’起来了,就会对中国的品牌另眼相看。”他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以及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趋势不可阻挡,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必然要走的路。”许景南说。从成为进入NBA赛场的第一个中国品牌,到澳大利亚篮球队赞助商,再到现在的国际篮协战略合作伙伴,匹克积极参与国际赛事营销,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影响带来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