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追问
原来的基坑工地变成了救人的现场。一周前,这里还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地铁站点。现在,这里弥漫着灰尘,一具具遇难者遗体相继从钢管的夹缝中被吊出。亲人的哀号,令机器轰鸣的现场气氛凝滞。
路旁几栋倾斜的农民房被陆续拆除,“湘湖阿凤休闲餐厅”的招牌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倒塌。倾斜的公交站牌歪立一侧,站牌上的海洋公园广告似乎暗示着,这条地铁将通往繁华的未来。而风情大道边的栏杆歪歪扭扭倒在一边,注释着现实———一切美好的设想都被惨烈的塌方打断。
在事故现场,仍然依稀可辨当日情形。在5层楼高的应力挤压下,支撑钢筋捆不住围绕基坑的连续墙,逐渐变形,终于在15日下午,其中的一堵被扭转成一个巨大的S形。这个变形让支撑的钢筋管架变成了一摊软泥上的积木。杭州特有的沙土,混合着钢筋水泥土,砸向正在施工的木工、架子工、电工、杂工。百米长的风情大道上,正在行驶的11辆车跌入塌方形成的深坑。
墙体倒塌后,临近小河地下水倒灌,事故现场变成了一个湖泊,被掩埋的工人求生希望几乎就在这一刻破灭。
这是中国地铁建设中发生的最大事故。事故发生当天,浙江省、杭州市领导即表示,此事要一追到底。
国家安监局副局长赵铁锤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到事先曾经发生过裂缝后,赵铁锤在施救现场,当着众多媒体的面,质问施工方负责人,为何不及时停工。得到的答复是,施工方也曾把相关情况向上级汇报。但没有接到指示前,工地施工不能停下来。
但这个答复显然不能让公众满意。就在第二天,杭州当地一档叫做《九点半》的电视杂志节目,主持人提到赵铁锤的质问时,还尖锐地加上了一句,“如果我是局长,还会再问,你到底是向哪个上级汇报的?”
厚粉土?豆腐渣?
这是杭州少见的大事故,当地反应异常迅速。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安机关和检察系统已经介入杭州地铁塌方事故。一些相关负责人已被带到公安机关询问,有关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目前,事件焦点主要集中在到底是土质原因,还是管理疏漏;有关责任应如何认定。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是,把塌方原因归因于地质问题———钱塘江两岸是古运河河床,临水的厚粉土层与水源靠近,动态居多,不稳定。况且,湘湖地铁站事故发生在基坑施工期,这是公认的最容易发生事故时期。
事实上,对于杭州软土能不能修建地铁,确曾有部分专家存有疑虑。早在杭州地铁建造之初,就有专家提出,杭州地下水位高、泥土软,容易渗漏,钱塘江沿岸不适合修建地铁。
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杭州地铁集团总工沈林冲曾向媒体表示,拿下项目的中铁隧道在杭州修地铁应该是轻车熟路,因为他们先前就在广州、深圳建造过地铁。而广州、深圳土层含水也不少。他认为,只要做好区间隧道和基坑施工,防止渗水,加上施工人员的严格把关,地铁修建会顺利安全地完成。
沈林冲的意见可以代表施工方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和风险规避的判断。记者在现场看到,湘湖站的施工也是采用“地下连续墙”的修筑方式———先把墙体一幅幅做好,再拼贴成整体通道,希望以此解决渗水问题。
严格地说,发生事故的一号线湘湖段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豆腐渣工程。连续墙做了,支撑架也打了,但塌方还是发生了。背后复杂原因值得追究。
赶工期之祸
昨天,记者就杭州塌方事故咨询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作为地下隧道方面的权威,他正密切关注杭州地铁塌方事故。他说,土虽然软,但技术是成熟的,如果工程合格,绝对不会出事,更不会酿成惨祸。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地铁专家已赶赴杭州会诊,据南都记者了解,这次地铁事故的原因之一是,浙江连着下了11天雨,靠近事故发生地点,一条年深日久的城市地下输水管道开始逐渐渗漏,连续墙一侧走滑。
这条输水管道的渗漏问题早在8月份就有发现。一直在修修补补,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工期紧,工程根本停不下来。湘湖站原本预计三年的工期,缩短为不到两年。因工期短,施工方为了赶工期,很多细节没做到位。
修地铁本来应该科学施工,王梦恕评价,但湘湖站确实有施工不规范之处,比如在松软含水的土层里,应该尽量采用暗挖施工法,即使出事,也不会有群死群伤的事故发生。但杭州地铁成本报价偏低,一米隧道成本不到2万元。暗挖施工由于涉及到拆迁费用,必定超过预算,只好改用明挖施工。而隧道上方就是滚滚车流碾轧的双向四车道公路,隐患一直存在。
网上一段公开的行业视频可以证实赶工期的说法。不久前,杭州地铁公司主要负责人曾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说明杭州地铁会提前完工,预计今年就有12个车站完成建设。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会把推土机从22台增加到37台。
而赶工期带来的管理疏漏也是事实。比如地铁站点,如果明挖开工,必须严格多段施工法,每隔20米就要分段。但事故发生后,到场专家们发现,杭州地铁分段间隔足有60米。单位分段拉得太长,钢管支撑力不足。
施工方的管理疏漏在事后也为人诟病。在发现多次裂缝之后,没有立即停工,仅用简单修补的方式填补,继续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