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门” 民族品牌再沦陷
7月22日,历时近3年的凯雷收购徐工案以凯雷的放弃告终:徐工终于没被卖掉。本以为外资收购会因此收敛些许,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宝、汇源被外资全额收购。
眼看一个又一个民族品牌被外资玩弄于股掌之间,寄望民族品牌能自立自强的国人愤起声讨,“并购门”又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外资再掀并购大幕
“并购门”的主角,是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但“并购门”的导火线,或者说揭开“并购门”大幕的,却是强生收购大宝案。
2008年7月30日,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收购大宝,获得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并完成了必要的收购程序。历时近两年的强生收购大宝案终于尘埃落定。至此,除上海家化旗下品牌外,我国民族日化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大宝啊,天天见”,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留给我们的只余唏嘘。
就在大宝被强生收购的消息仍让我们痛心时,更大的冲击袭来。2008年9月3日,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联合宣布,可口可乐旗下子公司提出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
这是一笔惊天交易,因为交易的双方是中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商与全球最大的饮料企业。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项成功的交易。但是,在大宝刚被强生收购、民众正在反思民族企业与民族品牌应该如何发展的节骨眼上,这一场看似合乎法规、纯商业的跨国企业并购案无疑会掀起轩然大波。
9月3日,并购消息刚宣布,网络上关于汇源老总朱新礼为套现出卖民族品牌、集团大规模裁员等传言就铺天盖地。借助最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民众的反对声音以原子裂变级速度迅猛地扩散着。9月4日,某门户网站调查显示,近八成网民反对该项并购案。
9月8日,汇源员工惊曝,在汇源果汁宣布被可口可乐收购前一个月,汇源果汁内部已经进行了一次裁员。这个消息让已经被网友指责践踏民族品牌的朱新礼再遭“千夫所指”。
9月9日,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对“汇源”这个品牌将会保留并进一步发展。但认为朱新礼涉嫌消灭民族支柱企业的声音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0月7日,正当该并购案由于可能涉及中国8月1日出台的《反垄断法》相关内容而进入反垄断审查阶段时,又传来了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企业日本日清欲收购白家粉丝的消息。看来,并购风波还要持续很久。
果汁市场的品牌博弈
中国果汁饮料的人均年消费量不到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40,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看中的不只是汇源在中国饮料行业的特殊地位,更是汇源背后那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果汁市场发展前景。
目前的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3股竞争力量:一是台湾背景的企业统一和康师傅,以包装的创新和口味取胜;二是汇源、娃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三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跨国公司。其中,汇源是中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商,被看作是中国民族品牌的典型代表,在中国消费者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达到了26.56亿元,占据国内果汁市场的领导地位,而且在“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这两个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2.6%和39.6%,果汁饮料市场占有率为20%。
反观可口可乐,近年推出了一系列非汽水饮料,包括果粒橙、原叶等,占有率也是节节上升。2007年,可口可乐拥有中国软饮市场15.5%的份额,占有中国低浓度果汁市场9.7%的份额。但令可口可乐感到遗憾的是,它一直未能进入百分百浓度的果汁市场。
因此,当朱新礼试图从企业经营这种“遭罪”的日子里解脱时,可口可乐出手了,而且非常阔绰。
如果并购成功,可口可乐利用其全球采购系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市场和产品开发能力,结合汇源的销售体系和“汇源”品牌,其市场潜力将不可估量。即使可口可乐几年后抛弃“汇源”,它在百分百浓度果汁市场也少了一个最有竞争力的对手。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在于它的盈利能力,创造和培育一个品牌的实质是靠品牌的无形资产获得最大化收益。相对向来重视品牌作用的可口可乐,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民族品牌意识无疑还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