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规则与民族情感的对立
唏嘘大宝的痛失,反对汇源被收购,这是国人朴素的情感——对民族品牌逐步消失的痛心。近年来,一个个著名民族品牌如乐凯、乐百氏、小护士、活力28、苏泊尔等,在被外资控股并购后悄然消失的惨痛经历,无一不在敲击着我们脆弱的民族神经。
资本规则与民族情感,二者之间从来就不是和谐的。
经济发展可以全球化,企业发展可以跨国跨地域,人文交流可以跨民族跨文化,但人是有国籍的,品牌也是有国界的。
16年来,人们见证了汇源果汁一步步成长,即使海外资金早就现身在其股权结构之中,但汇源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当作民族品牌奋发崛起的行业榜样。尽管可口可乐声称会继续保留并发展汇源品牌,但我们又如何能不担心“汇源”未来的命运?何况汇源若失守,其他规模更小的企业该如何应对“狼来了”的困境?因此,可口可乐购汇源案在国内饮料业引起的震动,也是在所难免。
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适当的“保护”是应该的,但过分强调“民族”并不可取。
“民族”二字并不能掩盖一切,民族观念并非是民族品牌的救身符,民族品牌也不能依赖民族观念生存发展。事实上,一部分出售的品牌是有内伤的。比如大宝,作为低端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大宝曾连续8年在护肤类产品销售中名列前茅。可是,当整个化妆品行业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成长时,大宝的销售额却原地踏步甚至日益减少,市场份额降到1%,产品创新逐步停滞。汇源也有它的内伤。转型受挫、竞争残酷、现金吃紧、股东回报低、接班者后继无人等,都是这家果汁巨头的沉重包袱。
汇源的资金运营状况一直处于偏紧状态。2007年、2008年现金流均为负值。2008年上半年,汇源的销售额出现了下滑,仅为12.9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2%。
另外,虽然汇源在百分百浓度果汁和中浓度果蔬汁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但一直难于打入稀释果汁市场。2007年,汇源在稀释果汁市场的占有率仅6%,可口可乐及统一则分别为30.7%及27.5%。
在这种条件下,朱新礼出售汇源的行为无可厚非。“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但成功卖“猪”,只是朱新礼一个人的胜利,却是整个民族产业的遗憾。
归根结底,民族品牌其实是一个国家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只有拥有了品牌才能拿到附加值,获得更高的产业升级的机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自主品牌是我们唯一的路。
另外,如果中国消费者在买饮料时首选汇源果汁,而不是一边大口大口地喝着可口可乐,一边义愤填膺地反对汇源向可口可乐“投降”,也许“保护”会有效得多。毕竟,“保护民族品牌”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或某个企业家的事,而是全体国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