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公益投入不可忽视
在中国,企业参与的公益行为,已超越公益本身的定义。这既是一种公关营销,更是一次企业形象的综合展示,一次企业文化的整合传播。
一个基本的认知是,在爱心奉献过程中,钞票不分大小,爱心不论先后。然而,在国人的眼里甚至心里,企业投入公益的数额、形式及时间等等,往往与公众期望值挂钩起来。捐得少,捐得晚,捐得似乎不情不愿,都容易成为公众大加议论甚至口诛笔伐的焦点。正因为如此,王石的“捐款合适论”与“10元法则”被推到风口浪尖,人人痛骂而后快。可以想象,由此造成的形象伤痕,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弥补。王石乃至万科的“捐款滑铁卢”事件,值得中国企业界警醒。尤其是知名企业,面对公益活动,更须谨慎操作。
有形的捐款容易引发比较,争长论短在所难免。不过,在现金捐赠、实物捐赠等传统的有形投入之外,尚有很多(全球品牌网)无形的公益投入值得尝试。
比如伊利,在实物现金捐赠之外,还郑重承诺,将为灾区孤儿无偿提供十八周岁之前所需的乳制品,并联合权威部门,启动灾后心理干预计划;比如太平洋保险,为参与抗震救灾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等救灾人员免费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等。
平心而论,在闽南企业界,99%以上的企业除了捐款,就是捐物,唯有九牧王等几家企业与众不同,剑走偏锋。九牧王在捐赠600万款物之外,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京启动“爱心点燃希望,行动改变未来”大型赈灾活动,宣布将自己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门店提供出来,作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募捐窗口,为抗震救灾搭建一条绿色通道。活动仪式上,简短几行字,足以道出九牧王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一瞬间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失去了同学、老师和学校
失去了熟悉的家
和那条回家的路
我们改变不了蒙难者的命运
但是我们可以用行动
改变幸存者的未来
在同等投入的前提下,采取上述无法以金钱衡量的公益行动,既可避开数字比较的标准,亦将企业参与公益的时间延得更长、范围拉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