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对中国鞋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寒冷的冬天:伴随部分企业上市融资并大举实施兼并计划、反倾销加剧、《劳动合同法》实施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中国鞋业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冬天,有的企业开始收缩投资、压缩成本,准备“猫冬”;有的企业转行或者大举“外迁”,寻求生存之路。而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奥康,却肩负起“带领行业走出冬天的使命”,积极进行自主创新,踏上“破冰”之旅。
为此,本报采访了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
圆梦奥运营销《中国企业报》:我们都知道,奥康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皮具产品供应商,面对这个提升品牌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奥康是如何打奥运这张牌的?与其他奥运赞助商相比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或者说自己的特色?
王振滔:2007年3月22日,奥康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从一定意义上讲,获得了与奥运合作的称号,只是赢得了奥运营销的入场券,赞助奥运会可以算得上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就会成为一次“烧钱运动”。
如何借助奥运提升奥运品牌知名度?如何打好奥运这张牌?着实费了些脑筋。经过精心策划,最终确定一套系统的方案:以奥运精神、品牌内涵、消费者联系“三点连成一线”的原则,以“生动地为消费者带来奥运梦想实现的品牌体验”为奥运营销策略,在产品、渠道、推广方面深入展开,通过奥运主题产品上市,让大众随时感受奥运,而通过开展渠道激励,实现渠道升级的营销规划,终端奥运服务推广提升销售力;以“梦想是走出来的”奥运整合推广提升品牌形象,从而完成将营销活动、品牌和消费者达成契合,以提升奥康品牌营销力。
最终,我们确定了“圆梦行动”,2007年5月10日“奥康奥运圆梦基金”正式成立,旨在帮助退役的奥运冠军完成他们的公益梦想。实际上,就是借助奥运冠军和体育运动的号召力、影响力及感染力,通过圆梦公益基金及公益项目的运作,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从而更好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传播积极向上的理念,用奥运冠军们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鼓舞更多的人。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有识之士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实现体育、企业与回报社会的良性互动。
截至2008年1月28日,奥康第一批“圆梦大使”马燕红、高敏、钱红、王军霞、杨凌、田亮6位奥运冠军的公益梦想已经全部实现,也标志着奥康的第一批圆梦行动已完美地结束了它的“六重奏”。奥康也因为圆梦行动使得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被评为中国十大广告运动,列入中国体育营销经典案例。
《中国企业报》:您能说说奥康为什么签约刘翔吗?
王振滔:签约刘翔我们不仅仅看重的是他目前的名气,更重要的是刘翔身上那种“舍我其谁”的硬朗、王者之气及“我是一个运动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态度,这与奥康“梦想是走出来的”品牌形象形成了无缝对接和完美的契合。
可以说奥康携手刘翔,不仅强化了奥康集团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力推2008奥运的积极意义,更加证明了我们中国鞋业进军国际高端品牌的实力与决心。
《中国企业报》:奥康与浙江大学联手研发了量脚定鞋机,这是中国鞋业的一大创新,请问这个事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奥康以创新营销著称于鞋业,最近有什么新的举措吗?
王振滔:量脚定鞋机的最大优势是专卖店里不摆鞋子,只摆一台电脑,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款式,只要脚踏上机器,就能采集到脚型各项数据,客户可按个人喜好选择鞋子的款式、颜色和材质,定制独一无二的皮鞋,完成后送货上门。
奥康量脚定鞋机的开发成功可以说是一场营销模式的革命,除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之外,还可以在销售层面实现“零库存”管理。而与此同时,奥康集团的信息化水平、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毫无疑问,这一创新成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鞋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提升国内制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