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权之争引爆国企改制遗留问题汪海现身诉说事件原委
“我们在西南搭建的新平台已经开始运作,80%的代理商开始从新平台提货,新平台完全可以满足经销商的需求。”4月15日下午,记者致电双星集团总部时,集团一位负责人这样答复,而关于下一步和西南双星的走向问题,该负责人以“汪海总裁在天津开会,不便回答”为由没有给予正面回答。
4月11日,一场名为“双星市场改革真相”的新闻发布会在青岛双星集团总部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媒体的关注,对于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双星经销商控股权之争”,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向媒体说出了事件原委。一场被笑称“父”与“子”之间的争执,随着全面升级也愈演愈烈。虽然整个事件还没有最终结果,但一场国企改制遗留问题渐显已是不争的事实。
济南专卖店断货,成都专卖店断货,重庆专卖断货……随着一家家双星专卖店即将面临的“无米”危机,一场双星渠道控股权之争也渐渐暴露出来。
这场断货风波缘起双星集团的一纸通知。春节刚过,2月23日,双星集团成都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南双星)收到双星集团《关于解除授权的通知》。通知称:自2008年2月23日起,西南双星不再享有使用和经营双星集团商标、产品的权利;双星集团已将鞋和服装产品的生产经营权利,授权给青岛双星名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星名人)。
紧接着,双星集团停止了对西南双星的供货。由于西南双星控制着重庆、云南、四川和贵州的4家公司,双星集团此举影响了这三省一市的货源供给。而随后济南双星也出现了断货危机。
双星集团为何突然终止对西南双星的授权?在2月23日下发的通知中,双星集团对此的解释是:西南双星侵犯了该集团的商标权益。
据双星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增胜介绍,成都公司在经营双星品牌的同时,背着集团抢注了和集团DBSD名称相同、图案相似的db sd商标,生产经营自己的品牌;包括济南公司在刚刚改制不久,济南公司负责人韩俊芝就以个人名义于2004年7月23日,在第25类鞋、服装等商品上,背着集团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安邦捷德”商标,申请号为4183582,并背着集团私自生产经营了超出集团商标许可范围的鞋油、牙膏、牙刷等生活日化用品。
而成都双星负责人刘树利认为取消经营权和断货的真正原因是,汪海欲以其担任大股东的双星名人实业公司对西南四省市前“双星系”的6家企业(以下称“西南双星”)按51%的比例进行控股。一场围绕控股与反控股引发的纷争,最终以争夺双星品牌使用权为诉求,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为了3000家代理商的渠道控制权,一直牢牢掌控双星集团70%左右的鞋类、服装销售渠道的刘树利、韩俊芝夫妇,与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之间,已经水火不容。据悉,刘氏夫妇是与汪海在双星一起创业的元老级人物,刘树利现为西南双星董事局主席,其夫人韩俊芝任首席执行官,同时还兼任济南双星董事长。
卖断改制国有变民营
其实这场控股权之争在十年前的一场改革中就已经埋下伏笔。在11日的发布会上,汪海不止一次用了“我是冒着杀头和蹲大狱的危险进行的这次改革”。
他所说的这次改革,就是1999年汪海冒着“国有资产流失、坐牢、受处分”的风险,提出并实施的“对市场一线进行卖断改制”的重大决策,使国有的经营公司从集团的下属企业改制变成了民营代理。用汪海的话说,没有这次改革,就不会有双星名牌的继续发展,国有资产也不会保值增值,更不会有包括成都公司、济南公司在内的一大批国有转民营后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代理商。
据介绍,成都公司的前身是双星集团下属的西南经营总公司,是双星集团下属的一个地区性经营公司,不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对象;在改制后是一家私营企业,只是双星集团产品的一个地区性代理,其法人刘树利在改制后的成都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持有51%甚至更多的股份,属于绝对控股,具有一票否决权。双星集团不持有改制后的成都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的股份,成都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没有代表双星集团的权利和资格。
2004年,双星集团对成都公司进行卖断改制,并给了成都公司“免收四年经营权费,免收四年品牌使用费”的优惠政策,给了成都公司全国其他所有代理都没有的许可使用“双星”、“DBSD”等集团商标的权力。
这无疑为成都的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先机。据介绍,按照西南市场年销售额3亿元计算,成都公司一年的毛利润就在4800万到5400万之间,这还不包括成都公司每年未经集团许可私自从2000家连锁店收取的5000元/年、合计1000万元的广告费和每个连锁店1万元的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