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名人是谁的
“双星名人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也不敢说双星名人就是我汪海的公司”。对于成都公司负责人刘树利对于双星名人就是汪海一个人的公司以及该公司控股新平台的合法性的质疑,汪海也给予了正面的回复。他说,由于双星集团在双星名人公司持有股份,所以双星名人公司是双星集团下辖的子公司。
据介绍,汪海作为双星名人公司的股东,所持有的21.88%的股权在双星名人公司并不绝对控股。由于双星名人公司本身包含有16.5%的国有股,包含有16.5%的工会股,所以双星名人公司是国有参股、集团工会参股、为双星品牌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骨干共同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这和四年前双星集团对原西南公司进行卖断改制完全不一样,也不是某些新闻媒体报道中所谓的“M BO”(管理层收购)的运作模式。
据汪海称,双星名人公司成立后,考虑到1999年为了调动市场一线的积极性,双星集团让利、制定政策,通过卖断改制“将国有公司转为个人公司”所出现的亏损,以汪海为代表的集团党委研究决定:只有弥补完市场卖断改制造成的国有亏损,才能考虑双星名人公司的运行问题。所以双星名人公司自2002年成立后,一直没有实际运作,直到去年补完亏损后,双星名人公司的运转问题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而让这位68岁的“鞋王”感到欣慰的是,在由他担任大股东的双星名人从国有的双星集团和青岛双星手中全盘接过了鞋类业务的同时,还获得了“双星”的品牌使用权———青岛市国资委允许名人实业以每年0.9%的商标使用费,使用由双星集团持有的全部商标。
利益之争
在双星名人全面接手双星鞋类业务,并取得双星品牌使用权后,双星名人开始了对市场资源的重新整合。王增胜介绍说,为了解决市场中暴露的“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利用双星的资源经营自己的品牌”这些问题,双星集团决定再次改制重组营销渠道。
考虑到成都公司在双星代理公司中的地位,双星集团在去年4月份成立了以成都公司负责人刘树利为组长的市场整顿理顺发展领导小组,并通过了由刘树利提出、集团研究确定的“双星名人公司代表双星集团控股市场51%”的改革方案。
据介绍,此次双星改革方案的总原则是:由双星名人公司与市场代理进行重组,市场代理在双星名人公司参股,干得好的市场代理可以在双星名人公司高层任职。通过改革重组,使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提高竞争力。
而在反复几次协商之后,成都公司和济南公司对于双星名人控股51%都给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名人公司一分钱不投就想控股西南51%,是为了侵占他们的财产,抢占他们的利益”。
对于控股51%的概念,汪海对成都公司和济南公司的说法给予了驳斥,他说,双星名人控股51%不是控股原有营销公司,而是双星名人公司和各个地区代理双方重新组建新的经营公司,搭建新的物流平台,双星名人公司在新平台控股51%。
看似双方争执的焦点在51%控股权上,而这背后巨大的利益才真正具有诱惑力。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成都双星不但按时还清了所欠双星集团的全部债务,其总资产更是接近3亿元,净资产1.5亿元,年销售额达到7.5亿元,在整个西南地区发展有双星专卖店近2000家(包括直营店和加盟店)。双星在全国的专卖店总计也才4000家左右。成都双星控制了西南市场,并且参股济南双星,西南双星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了整个双星的半壁江山,生产经营团队达到2万人。加上与“西南双星”关系紧密的“济南双星”所控制的覆盖山东西部5地市及河北、河南等地的数百家卖店,他们实际上控制了“双星鞋业”七成以上的销售网络。
争执存在变数
为了不让争执影响到双星品牌的经营,解除对成都公司的授权后,为了保障西南地区的产品供应,保证广大连锁店有货卖,双星集团派出三位副总前往西南加快平台建设,从3月6日成都平台正式营业开始,截至目前西南三省一市的物流平台已全部搭建完成,目前西南地区已有近80%的连锁店到新的平台进货。
另外,目前已经有九个地区(东北三省、天津、湖北、湖南、陕西、山西、兰州、青岛、临沂)的代理和双星名人公司完成了股权变更,这些无疑都给这场股权之争的下部走势带来诸多变数。
面对“无米下锅”的危机,西南双星也清楚的认识到,在有关部门拿出最终的处理意见之前,也许西南双星就已经死掉了。鉴于此,西南双星被迫决定,先从南方进货给广大代理商,以保证2000家连锁店有“米”吃。另外,西南双星公司说,为了不眼看着广大的代理商等死,新近推出“特星”这一品牌,也实在是无奈中的选择。等青岛市国资委拿出公正的处理意见后,公司还要继续做双星。
而对于西南双星和济南双星原有3000多家专卖店的规模,汪海也自是不敢小视,因此他一再表示:“到底是他们所说的‘无奈之举’,还是早就蓄谋已久,我也不想过分的追究,如果成都双星还愿意坐下来谈品牌代理的问题,我随时都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