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
郁美净:悲壮的廉价
本报记者 朱光强 北京报道
“小时候就擦郁美净,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我每次出差到天津,都要去郁美净总部门口的营业店买一些,那里的产品系列比外地的多。”作为本土品牌郁美净的忠实用户,张女士向记者这样描述。
正如张女士所言,郁美净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近30年的时间里,郁美净儿童霜的单一产品销量一直居全国同类产品首位,然而,在这份荣耀的背后,隐藏的却是郁美净对“微利”的深深无奈。
微利之压
近年来,外资企业大肆收购本土化妆品企业,一些响亮的民族品牌逐渐销声匿迹。在本土品牌“集体陷落”的尴尬处境下,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天津郁美净集团依然在坚守着阵地,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多年打拼下来的江山。
改革开放开始后的第二年,郁美净儿童霜的问世很快就填补了我国儿童护肤品的空白,基本成为了消费者的唯一选择。说起来,郁美净儿童霜的推出实乃郁美净进行市场差异化的一个重要策略,在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孩子逐渐娇惯的背景下,在成人护肤品比较成熟的环境下,儿童霜无疑会更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经过科研人员的大胆实验,采用全国首创的鲜奶护肤技术,产品主要解决幼儿普遍湿疹现象,当年随即投产58吨。由此,价格低廉的郁美净儿童霜迅速风靡全国,儿童霜因此成为郁美净集团的代名词,其销售额一直高居公司总销售额的6成以上。
在天津郁美净集团的高层看来,坚持“同质价廉、同价优质”的原则,让消费者花最少的钱买到功效最好的产品是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今,仅儿童霜一项,公司产量就已由当年的95吨上升到今天的4600吨,市场销量更是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多袋(盒),继续保持同行业霸主的地位。但郁美净人也不得不承认,每袋1元的儿童霜,利润只有几分钱。
但是,据郁美净内部人士介绍,一样的配料、一样的生产工艺,甚至是一个生产工厂,同样的产品,郁美净只能卖5元,而强生却可卖到12元。
“产品物美价廉没有错,但薄利多销的商界原始思维只能使产品长期处于市场低端,当其他品牌进入市场时,中高端市场自然就会被抢占。此时再反攻,就要付出成倍的代价。郁美净后期推出的新产品‘艾贝丽特’已经无法抓住消费者的心。”从小就擦郁美净的化妆品行业人士张晓军对郁美净颇有几分感慨。
抉择之难
目前郁美净品牌化妆品尽管已经形成了儿童系列、成人系列、彩妆系列和出口产品系列四大系列,拥有近百个品种,同时销售业绩也比较不错,但在广告宣传上却非常鲜见。
行业人士认为,由于利润微薄,郁美净的广告支出还是略显捉襟见肘,与郁美净相反的是,包括强生一批国外品牌的大手笔投入。
近两年,原材料的不断上涨、人民币的连续升值无疑让郁美净再添几分忧愁,让原本微薄的利润平添了几分雪上加霜的悲壮色彩。在宝洁等大的化妆品公司开始提价20%的情况下,郁美净决定再咬牙坚持一段时间。
然而,重重压力下的郁美净又有了新的烦恼,假货泛滥,尤其是假冒伪劣的郁美净儿童霜更是横行于市,怎奈,郁美净集团精力有限,对此也无更多良策。
2006年,郁美净集团开始创新经营思路,在美容旗舰店基础上,建设美容顾问培训基地,走体验营销的路子,同时在积极研发新品牌,并决定加大广告投入。但张晓军也指出,市场不相信眼泪,可以说,留给郁美净的时间不多了。
点评
本土化妆品品牌如何突围
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观察员 陈 曦
化妆品高端市场里,国际一、二线品牌和个别三线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与国内品牌的差距目前还在拉大,虽然这些国际品牌的销售量并不高,销售额却占有很大的份额。
然而,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深刻的历史、经济、技术原因,还因为化妆品不同于其他产品,不仅是一种时尚,给人的是一种美轮美奂的梦境,还需要技术和资本等要素,本土品牌短时间赶上不仅不可能,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国外品牌的高销售额来源于高附加值,国际化妆品和国内化妆品的成本可能一样,但是国际品牌的产品销售价格在几百元,国内品牌的产品就只有几块到几十块。
高附加价值直接取决于营销的方法、措施和技术的高低。但这些都需要成长的空间和历史。一般说来,一个附加值高的品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在国际一线品牌中,资生堂就有100多年的历史,部分从二级品牌跃上一级品牌的韩国品牌也拥有20年左右的历史。
第二,品牌的成长还取决于投资能力和回收周期的长短。国内品牌的生产厂家投资时要求较短时间内就产生效益,不能接受长期投资,而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并不这样要求,这些企业可能两到三年不赚钱,但是还会继续投资。
目前,虽然国内品牌占据着低端的面部美容、护肤化妆品市场,可是国际品牌也开始进入,因为科学技术比较好,投资能力强,所以并不急功近利。最近有消息称,联合利华准备投资17个亿,开拓中国市场,目标就是销售收入达到17个亿,根本不求收益,而国内1700万就算是中大型投资,并且要求当年就能收回投资。
第三,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消费能力增强,对化妆品的需求增加,而当时国内品牌不能满足消费者心中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倾向,因而,国内品牌要在这个消费空间崛起,短时间内也难以达到。同时,中国从唐朝以后就没有引领过时尚潮流,中国品牌在两者都不占先的情况下,被挤出高端市场不足为奇。
另外,目前培养的化妆品品牌的机会成本增高,本土品牌最占优势的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不在于化妆品的技术和科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化妆品品牌就没有了市场,至少在二、三级市场,在一级城市的二、三流商场,其销售数量上要远远大于国际品牌。这也是国内品牌的生存空间,国内品牌正在这个生存空间中寻找机会。
国际品牌在占有市场的同时,也在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我们从韩国化妆品发展历程来看,韩国加入关贸总协定之初,国内品牌几乎全军覆没。然而,国际品牌进入韩国之后,还是由韩国人来做,韩国人在经营了十几年之后,独创韩国本土化妆品品牌,目前韩国化妆品已经在亚洲居于前三位。
国外的品牌到中国,也需要中国人来做,尽管中国的化妆品行业起步比韩国晚十几年,但是发展情况要好。中国在与国际品牌较量时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以洗发水的发展为例,宝洁进入中国的时候,国内品牌主体在5元左右,可是宝洁的进入,将整个洗发水的价格提升到20元左右。
虽然日化产品的市场与面部化妆品有所不同,但是随着投资能力的持续改善及营销技术的不断提高,相信在高端市场距离拉大的拐点并不远,未来10年甚至有国内品牌在高端化妆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为作者口述 记者王荣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