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百威的BudNet ,还是百威的品牌塑造、营销管理手法,这些都给啤酒的经营链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它还改变了整个啤酒行业的运作机制。正因此,百威公司比其他的啤酒企业更精准的知道市场的需求。
如果说一瓶啤酒是有记忆的话,那么,它会告诉你购买和品尝它的消费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一位多大年纪,是什么族裔的人,接受什么程度的文化教育,甚至告诉你,是一个拥有什么性格的人……
你会相信吗?
倘若不相信?那就让百威告诉你吧。一瓶啤酒的成长轨迹展示了一个商业逻辑的“非典型”成功者,一个“荣耀”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啤酒赞助商。
“鹰”的气质是怎样练成的
在美国,百威啤酒是消费者辛苦一天后,在回家路边的酒吧里驻足品尝的啤酒。百威啤酒总是与工装裤、沾满油污的双手、艰苦劳作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词汇又被百威啤酒强调成“梦想”,集梦想、力量及劳动自豪感于一身的男子汉形象是百威啤酒消费者的完美代表。
百威啤酒隶属于美国安休瑟·波士公司,1852年开始生产啤酒,1876年公司开始用“百威”这个商标来开拓市场。
百威啤酒的商标是用“鹰”作主体的,因为“鹰”具有权利、威严的涵义,同时更是美利坚民族的象征,这也预示着百威啤酒的雄心。同时,百威的设计紧密配合,完美和谐,将产品与美国工人的形象及美国传统美德完美地统一起来;1933年,美国废除禁酒令,安休瑟·波士公司特意挑选了一桶上等的百威啤酒,用一匹叫做百威·克里斯戴尔的马运往华盛顿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由此,百威啤酒“声名鹊起”,马的形象也成为该公司的标志。
这样两种性格迥异的标志说明,百威啤酒不强调社会成员的地位,只是以一种更隐蔽、暗含的方式而存在。因为过于关注地位与美国人所宣称的社会平等和无阶级社会的信念是背道而驰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信奉机会的平等,这种机会的平等既是美国的一种理想,也是其生活的实际状况。在一个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将更有希望看到自己的梦想和美好的未来。
其实,美国百威啤酒的美好和成功也不是一下子造就的。当年,美国百威的前身“Budweiser”是作为捷克人的啤酒在与德国造啤酒的激烈竞争中诞生的。
生产捷克百威“Budweiser/Budvar”啤酒公司同出产美国百威的安休瑟·波士公司远隔万里之遥,却拥有着一丝共同的历史渊源。
美国百威公司在成立那一年,本来经营肥皂厂的德国后裔埃伯哈尔德·安休瑟接手了当地破产倒闭的巴伐利亚啤酒厂。他和女婿阿道夫·波士共同成立了安休瑟·波士啤酒公司,为了借用著名啤酒产地Budweis的名气,吸引德裔美国顾客,另一方面也为了和捷克的“Budweiser”啤酒竞争,该公司将自己出产的啤酒也定名为“Budweiser”。
不过,美国人始终认为,美国百威源自于从欧洲来到美国的德国移民,在1876年就开始生产并使用该商标,而捷克方面则坚持他们才“Budweiser”的正宗,并强调早在1872年,捷克的百威啤酒就已经远销到美国市场。经过一番争吵,双方在1911年达成妥协,美国百威公司终于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使用“Budweiser”商标的权利。此后一段时间,“百威”商标权之争一度趋于平静,但美国百威始终没有放弃将捷克老大哥赶出美国市场的努力。1939年,美国百威公司终于取得重大的胜利,捷克百威公司不得不完全放弃了在美国使用“Budweiser”、“Budweis”以及“Bud”等一系列商标的权利,捷克百威最终从美国市场销声匿迹。
即便这样,美国百威的“野心”也始终没有放下。从1991年到1996年间,美国百威与捷克百威进行了多次商谈,希望收购捷克百威公司34%的股份,但当时的捷克政府没有同意。而近年来,美国百威和捷克百威的商标官司仍然断断续续的进行着,不但打遍了整个欧洲,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双方各有胜负。美国百威公司被允许在欧洲的11个国家出售带有“Budweiser”商标的百威啤酒,而在德国、奥地利等8个国家,则只能以“American Bud”的面目出现。捷克百威虽在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家打赢了官司,但在芬兰、丹麦、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欧洲以外的国家却遭到美国百威的成功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