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乳品市场的管控力度。通过对复原乳的强制标注、生产日期与灌装日期的明确以及“禁鲜令”最终的尘埃落定等多项措施,都可以说是对乳业市场的规范,既有利于乳业竞争,更有利于保护奶农,方便消费者。
但即使是国家进行了这么多的工作,但乳品行业仍然可以说是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泛滥成灾,市场中的产品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产品可以称之为高品质牛奶?同样都称之为大果粒,为何有些产品要么果粒很少,要么果粒很小,到底大果粒产品有没有果粒大小和数量的要求?乳酸菌的作用就更让消费者云里雾里了,从调理肠胃到提高免疫力,从养颜美容到降三高,似乎个个赛似保健品。过度炒作概念的产品只会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从而丧失对产品乃至品牌的信心。
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中国乳业市场始终停留在低利润的竞争阶段,很多制定标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很多标准缺乏严谨性。长此以往,只能是损害了标准的权威性,对行业的发展也没有好处。不从混乱走向秩序,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好处。
4.又要涨价,又来换汤不换药?
随着成本上涨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涨价行动,或者正在酝酿着。但是我们看看每一次涨价都给我们的产品线带来了什么?消毒牛奶有了巴氏奶,新巴氏奶,纯奶,鲜奶等一系列的孪生姐妹,容量也从单一的243ml逐步缩小到220ml,200ml等多种规格,就连包装设计也难以幸免,也不得不在颜色和元素上下点文章。企业在涨价的同时究竟还有什么愿望打包在其中?
也许企业希望涨价不惊动市场,希望来场“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用这种瞒天过海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的。但这样的企业过于低估消费者的能力了,对于消费者来说涨价也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事情,但你非要进行这些“换汤不换药”的小把戏,把消费者当成傻子,消费者自然也会以不再犯傻的心态对待企业。
还有很多企业想借涨价之机进行企业产品的升级,想法是好的。但如果认为简单进行名称或包装变化,以及容量缩小就是产品升级,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消费者看重的不是产品的外在形式,而是该产品所代表的品质及服务,只有品质和服务都升级了,产品的升级自然水到渠成。
可以说,价格调整是进行产品线梳理的好时节,这点毋庸置疑。首先,通过调价措施,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价格体系进行重新分配,使之更符合渠道成长的要求。在度过市场开拓期后,企业应更加重视终端的积极性,使自己的产品相较竞品在渠道中更富竞争力。其次,通过终端零售价格的调整,企业可以有意识的突出更新类产品的性价比,促使消费者快速接受这类新产品,让企业的产品线结构趋于合理。希望各个企业都能真正借助价格这一杠杆,达成自身产品梳理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