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再发力
当雅戈尔在资本市场风头正劲时,相熟的金融业专家曾给李如成提过类似建议:放弃纺织、服装——遭到李如成拒绝。
“雅戈尔通过金融投资获利最多,但未来我倒认为他应该侧重产业投资。特别是产业和金融投资的组合。”世纪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阎同柱说,“实际上是一种类PE的方式,通过购并、整合、收购,提升价值。”
在上一轮多元化潮时,李如成就不曾放弃主业。1997年,是雅戈尔与同行的分野,大批纺织服装企业有感于主业利薄,又需要为手中的钱找出路,纷纷走上多元化,例如杉杉开始投资铜箔材料、热缩材料等高科技项目,李如成则不同,最初投资仍围绕主业,例如广博、宜科以及贸易公司,与纺织、服装厂都有业务往来,而投资商业银行和券商只是作为调节主业资金余缺。
黄江伟说,“如果雅戈尔愿意,它是最可能改变中国服装业格局的力量。李如成在服装行业浸泡了这么多年,他对里面的门门道道,跌宕起伏,看得太清楚了,现在又有强大的资本支撑。(整合海外资源),非他属谁?”
当在投资上花费太多精力,收益已远远超过实业收益时,再回到辛辛苦苦的制造业需要勇气。李如成在2007年6月向记者表露的对实业悲观的情绪无疑是真实的。在服装企业营销成本、物流成本越来越高、竞争加剧、利润趋薄的情况下,用老打法在服装业鏖战,雅戈尔的确很痛苦。该开的店开了,该推的品牌推了,该有的价位有了,但雅戈尔始终只是一个服装中档品牌,向上很难,想下走就得打价格仗。雅戈尔在前几年被迫搞“金色雅戈尔”、“绿色雅戈尔”,就是希望借此突围,但市场对这些概念认同度一般。
但是,业界与同行的新打法给了李如成冲击。
一个是PPG的崛起。2007年,宁波服装协会开会时,这三个字母频频出现在传统服装业大佬口中。过去宁波服装企业都讲网上销售的缺点,认为简直不可能,PPG出现后原来的反对者也动心准备开拓网上市场。但他们忽略了PPG的成功不仅是利用网络,而是做了减法,衬衣款式、色彩单一,男人比较“懒”,不太在意逛店的乐趣,价位又比较便宜。不过PPG毕竟提醒他们,纺织服装产业也可以“做轻”。雅戈尔以衬衫起家,苦心经营20多年,2006年衬衫的销售额才达到8.7亿,而PPG用了2年时间就做到10亿元(PPG预计的2007年销售额额)。
还有百丽。它从制造业脱胎换骨,十余年时间建立了近4000家零售店,通过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营销、推广、分销和零售的一体化业务模式,它可以最大程度控制供应链,毛利率高达63%。2007年5月在资本市场龙门一跃,市值超过国美。
“这对整个宁波是一场头脑风暴。原来认为好像实业到头了,但红海里面有蓝海,发现其实空间还很大。”黄江伟说。最近宁波服装协会开论坛,“宁波帮”开始反思,从生产到店面,重复建设很严重,有的企业提议大家淡旺季不太一样,款式和定位又不尽相同,是否可以互补?像雅戈尔的旗舰店单上雅戈尔的品牌,消费者选择面比较窄,能否走品牌联合的路?宁波从历史的角度都是以男装为主,女装以前很少做或者基本不做。能否覆盖的人群更广泛一点?自建品牌是一个方面,能否直接并购和整合其他的国外品牌?
上一轮服装业变局,雅戈尔逆势而上,打通从棉花到店面的产业链,为服装业发展找到了支撑点,赢了竞赛。
收购Xin Ma和SMART,是雅戈尔面对这一轮实业竞争的破题。李如成对海外并购一直心存疑虑,终于迈出这一步。除买得便宜外,另一方面原因不为人知,他更看好的是Xin Ma总裁徐静波为首的团队。
徐静波,年近花甲,身材修长,风度优雅,上个世纪70年代即进入服装行业,是香港服装业的传奇人物,1995年时心灰意懒准备退休,之后在Kellwood盛邀下二次出山,他身边的团队没有一个人与他合作时间在10年以下。2004年徐再次萌生退意,这成为Kellwood寻找买家的重要原因,而李如成收购的条件之一是徐静波短期内不要归隐。据参与交易者向本刊透露,李如成曾对徐说:“你不做,再便宜我也不要。”权衡再三,徐留了下来。
“内地服装企业情况从1979年我一直看到现在,有钱的企业家他们苦的时候我也看见过。李如成和很多人不一样,他从头至尾,真的是实实在在地做。”徐静波说。
李如成曾告诉徐静波自己现在有三块事业,服装有2万多员工,赚钱赚的最少。还有500多名员工做投资、买楼置业,比服装赚钱轻松。而赚钱最多的投资只有二三十个人在忙,“只看钱的话,我何必要跟你搞这个事情呢?”说这话时,李把声音提得很高。
“第一平台基础产业要把它做强;第二平台房地产要把它做大;第三股权投资,我们会比较慎重的把它形成一个产业来做。”李如成平静地说,“不是主业不好做了,是我们经营者的思路跟不上社会发展,人家看我们中国到处是机会,都是宝藏。目前存在产业趋同,人才瓶颈等制约,以后会有更大空间。”
这和他在资本市场最疯狂时期的表态已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