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布斯》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25位网络名人榜上,因为创建和经营博客而获选的共有22人之多。这些博客以技术类居多,但也包括了娱乐、营销、体育、政治等领域的内容。这一次集体亮相,无疑证明了博客在网络世界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入选名单中的一些已经媒体化和公司化的“大博客”,却已经慢慢离开了博客原本的轨道。
去年的最后几天,《福布斯》杂志选出了2007年度的网络名人榜。除了2006年排名第一的Youtube视频美少女的消失之外,这个榜单最大的特点是博客当道。25个当选者中,竟有22个是以博客而为世人所知的。这个局面或许跟《福布斯》的评选策略有关,按照该杂志的定义,网络名人主要指那些因为创作互联网内容或出现在互联网内容中而出名的人。在博客成为网络内容最大来源之一的今天,博客作者成为网络名人似乎再正常不过了。
上榜的博客名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最多的一部分是技术博客的作者;其次是专注于娱乐、营销、体育、政治等单个领域的博客作者;最后一类只有一个成员:来自美国的“秘密明信片”(Post Secret),这个收集人们秘密的博客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网络艺术”。
技术博客最红火
作为入选者最多的一类,技术博客在博客世界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这与博客的历史有关。最早的博客都是技术博客,因为对于那些最早接触并开始写博客的人来说,技术是他们的日常话题,他们谈论一个程序,就像今天的中国小女生在博客上写自己对《士兵突击》的观感一样正常。在博客平民化后,IT和技术仍然是很多博客的常见话题,这与早期博客所形成的“榜样效应”脱不了干系。
抛开这一层原因,这些顶尖技术博客的作者也的确配得上网络名人的称号。以排名第2的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为例,他的科技博客TechCrunch被超过60万读者订阅,已经俨然是一个正规媒体了。若不是TechCrunch的模式和良好现状,在福克斯公司主管并购的高级副总裁海泽尔•哈德(Heather Harde)恐怕也不会跳槽去担任一个博客的CEO。TechCrunch的内容偏重互联网,除了大网站的最新动态之外,最富特色的内容是对新兴网站的介绍和推荐。有人说,TechCrunch上的几行字,也许就能成就一个小公司,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迈克尔•阿灵顿对互联网趋势和新网站前途的准确判断,保证了这个博客今天的红火状态。除了阿灵顿之外,皮特•凯什摩尔(Pete Cashmore,排名第22)和他的博客Mashable走的也是这个路子,被称为“硅谷人士必读”,同样收效不错。他们的走红不是没有道理,这些互联网专家对趋势的判断多次被事实所证明,因此,准确的判断和切中要害的评论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福布斯》杂志编辑丹•莱昂斯(Dan Lyons,排名第17)的博客故事也值得一说。世界上有那么多关于苹果公司的博客,终日在讨论苹果电脑和iPod,可莱昂斯却赢得了最多的关注—他是伪装成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乔布斯来写博客的。由于莱昂斯高超的模仿技巧,关于这个“假乔布斯”到底是不是乔布斯本人的讨论在网上持续了很久,连乔布斯本人也在一次发布会上拿这件事情开过玩笑,并因此令这件事更加扑朔迷离。谜底在去年8月揭晓,《纽约时报》最先破解了“假乔布斯”的真实身份,莱昂斯也只好承认,还顺势出了本书。
技术博客中最有趣的是Lifehacker,与那些总在讨论新网站和新技术的博客不同,吉娜•特拉帕尼(Gina Trapani,排名第7)在这里不光介绍电脑里的技术,还教那些上网成瘾的人如何改进自己的生活。在这个博客的帮助下,很多技术派在生活、学习等层面上都实现了对效率的追求,于是这个博客迅速走红,成了很多网民的生活必备品。国内有个叫做“生活帮”的博客,会定期翻译一些中国网民也能用上的小技巧,不过LifeHacker发布的东西太多了,他们似乎有点忙不过来。
毒舌博客和网络艺术
去年这个榜上最火的网络名人,是不断往Youtube上传自拍视频的少女Lonelygirl15,今年她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在排行榜上,取而代之夺取冠军的是八卦博客“佩雷兹•希尔顿”(Perez Hilton)的创始人马里奥•拉凡德拉(Mario Lavandeira)。他的博客以挖苦和嘲讽好莱坞名人为主要内容。由这样一个博客的作者占据第一,多少说明娱乐和八卦还是大多数网民的最爱。
拉凡德拉最爱用的发帖形式,是在狗仔队拍到的明星照片上加上自己的点评或涂鸦,很简单,但是够直接。由于他对娱乐圈的熟悉以及极度毒辣的用词,他的点评赢得了一大票观众,他也被称为“好莱坞明星最不想得罪的人”。拉凡德拉出名后,便不光在博客上活动,他的评论常被电台和电视台引用,还曾受邀作为嘉宾参加节目录制,去年更是干脆跟电视台合作,开了个叫“佩雷兹到底在说什么”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