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下半年,为了欢迎第一批中国工程师,Google全球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轮番接风,饭桌上的话题千变万化,但所有人都被其中一个紧紧吸引:Google中国的“大厨计划”。
人力资源部门苦苦寻觅了一年半之后,2007年3月,薛荣升最终站到了PK台上。这位瘦削、黝黑、上班时不戴高白帽、和员工打成一片的青岛厨师,与想象中的大厨形象相距甚远。不过,拥有19年五星级酒店工作经验、精通英语和各式菜系的薛的确是适合Google创新气氛的难得人选。
现在,作为Google中国“全球美食村”的掌门人,薛荣升带领手下的10余位厨师,滋养着数百名Google员工的味觉。在这家推崇想象力的公司,薛的任务显然要比一般大厨更为艰巨:在同一群“挑剔”的客人面前不断推陈出新——从某个角度看,这和Google的公司使命异曲同工。
参加Google大厨PK的那天,薛荣升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用互联网炒菜的”。这句玩笑式的开场白,暗示出Google厨房未来的基本走向:Google公司的种种特质都将在这里得到体现
哈哈,这是个玩笑了。不过不用互联网的话实在太可惜了。我现在每天上网的时间大概有一个多小时,一般是晚上五、六点钟之后,在办公室。
你能在互联网上找到成千上万好的菜品。很多时候光靠自己的大脑去想菜单、去尝试有很大局限性。我使用互联网有七八年的时间了,电脑里存着几十个很好的网站,我会在相关网站上定制菜谱,也经常有目的地搜索。如今,我们也共享全球其他公司的菜单。
Google食堂开张以来,所做的菜少有重复。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薛荣升和他的团队需要把有限的原材料和调料做无休止的搭配实验,制造魔法般的效果
我们每天有八个素食八个主菜,让员工自己去搭配,主菜里面的肉类都不重复,如果员工对主食不是很满意,小吃也能让他们吃得舒服。
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不允许使用味精,需要用一锅老汤来弥补味精带来的香味。
原材料和调料是有限的,关键在于如何搭配和选择。我们不讲什么传统鲁菜或川菜,而是不停地尝试各种不同原材料和调料的搭配。这很可能会改变一道传统菜的味道,效果好的话会取另外的名字。我们也会去很多地方找一些地道的材料和调料,做出地道的菜品。
另外,我们会在一个月内把相同口味出现的时间间隔拉长,过几天再回到这种味道,员工不会觉得腻烦。
如今,Google餐厅每天为员工提供早餐和午餐。虽然很少亲自掌勺,但薛荣升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在厨房,把出菜前的菜品都尝上一遍——任何新鲜的味道都来自严格而繁琐的控制程序
我每周有两、三天的时间六点到公司,看一下大家对早餐的准备。其他时间则可能8点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