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这只“狼”看样子是真的来了。最新公布的数字是: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8月份CPI同比上涨6.5%,连续4个月创出新高,增幅也创新近11年来的新高。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说法,中国应该是已经处于严重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品行业无疑是首当其冲。通货膨胀下的消费品行业如果不甘心或者不能够忍受低利润,选择提升产品以纸币衡量的价格——涨价,则会触犯消费者心理,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进而造成企业的进一步损失。
欧美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中,曾数次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在通货膨胀后,消费品行业大多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量的中小企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倒闭或被兼并,而那些大品牌与大企业,虽然也在通货膨胀中也遭遇了冲击,但是依托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企业资源力,他们不仅生存了下来,更在市场份额占有率上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
这固然可以用资本投资的一个基本规律来解释:资本构成的体系越庞大,越复杂,那么它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但是从营销方面来研究的话,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价值越高,越强大,那么它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当这样的阴影到来时,企业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呢?或者说,营销战略的不同,究竟会给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策略一:水涨船高,在涨价之外顺势而为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通货膨胀的压力都显得极为严苛。生产成本的日益上涨,造成企业利润的不断降低。而流通方面的压力,也随之挤压着企业的生存空间。对于资本并不充裕的小企业来说,这种挤压将会导致致命的窒息:现在消费品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利润本来就低,然而仅在今年7月份,中国CPI上涨就达5.6%,已经步入了跨越了严重通货膨胀的警戒线——在这个时候,中小企业如果不涨价,则必然引起企业利润持续下滑,造成亏损乃至倒闭。
那么,涨价也就成为了企业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是如前文所述,消费者对于消费品的价格非常敏感,涨价所带来的,必然是消费者的质疑与反感,直接的反映,就是产品销量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产品的滞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将消费者的决定购买因素从价格上转变到别的方面,基本可以归结为“产品的本身价值”和“产品的附加价值”。
先看前者:在消费品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所以要使产品本身获得能够决定购买因素的突破性价值,无疑非常困难。
再看“产品的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可做的文章就多了许多,以消费品行业中的休闲食品为例,可以给产品添加“健康”、“愉悦”等附加价值——但是最突出的附加价值,就是品牌!假设一个企业的品牌足够突出,其品牌价格本身就会成为决定消费者作出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产品的价格因素,则或多或少产生了让位。
前一段时间,笔者参加了“2007成都食品企业发展论坛”,在成都笔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四川的中小型休闲食品企业绝对不少,但是在四川这个独特的市场,这些中小企业却大多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6月,四川的CPI据说超过6%,所以这些食品企业也不得不先后调整了一些价格,但是这几乎没有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产品依然卖得动,而且卖得火。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品牌对于抵抗通货膨胀的压力,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有品牌优势的企业也要保持清醒。毕竟,商业中没有绝对,品牌也不是万能。如果价格一下子提高50%甚至100%,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品牌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更是自身难保。
策略二:以静制动,保持原价抢占市场
当然,一旦选择了涨价,则无论是否拥有品牌,势必都会引起消费者的一些不满。没有品牌的企业,或许在涨价的过程中就走入了绝路,就此倒下。而拥有品牌的企业,其品牌忠诚度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定的影响。
然而,商场中并不存在绝对的挑战,通货膨胀对于一些拥有足够资源支撑、有足够能力抵御通胀压力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一次实现大扩张、大发展的机遇。他们完全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方式,突出价格的差异化,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
这种企业,大多已经不再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而是处于大中型企业的范畴。
在经济学中,为了占领市场,可采用低价、高价和竞争价格的策略。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再一次为产品作出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