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斯坦福、CEO……学业或是工作,涂志云一路走来,似乎都顺顺当当。但“似乎”,就意味着有外人看不见的努力和辛劳。任何创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涂志云把外人眼里的光环和荣耀归纳为“或许是起点较高”,他更愿意回味的,是创业经历带给他的“有意思的生活”,无论成败。
斯坦福洗脑
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涂志云,大概是乖学生的模范,老实听话,学习优异。1989年从国防科大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被航天部保送到中科院上研究生,稳定光明的职业前景可以预见。
但是,中科院的学习生活,却让一心钻研理工的涂志云对社会科学感起兴趣来。周围的朋友忙着考G考托福,成天谈论着中西思潮碰撞,涂志云耳濡目染,开始向往海外的学习生活。
1991年,拿到全奖的涂志云进入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开始了留学生涯。人口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他在伯克利校园里尽情汲取着各类知识。
1993年商学院硕士毕业,涂志云进入FairIsaac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一家帮美国的银行评估消费信贷风险的权威上市公司。因为拥有管理学和计量学的背景,涂志云进入公司的核心小组。在这里,一个令他颇有成就感的工作是,他开发了FICO信用局评分系统,这个系统后来作为美国消费信贷管理的行业标准,被北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采用。
涂志云骨子里对学习有不断的追求和兴趣。1997年,他想完成博士学位。有伯克利的名校求学经历,又有大公司的工作经历,申请念管理学博士颇为顺利。这边伯克利发来录取通知书,那边斯坦福商学院又向他招手。涂志云最终选择了斯坦福,这家后来对他的职业生涯影响至大的名校。
斯坦福给涂志云来了一场彻底的创业洗脑。“斯坦福的创业精神非常根深蒂固。那是个创业大本营,人人拿着计划书,不是在找投资,就是已找到投资,要不就在投资公司工作。”1998和1999年,正是美国网络革命最火热的时候。两年里,眼见着身边的同学劈里啪啦地开出一家家公司来,涂志云也积极投身到网络革命中去。
他先在美国的网络营销公司DigitalImpact做兼职,后来又改为全职,成为该公司的营销科学家。2000年公司上市,涂志云糊里糊涂地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他感受到了创造价值的兴奋。同时,创业的念头在他心里也越发地蠢蠢欲动。他把目光投向了国内。
初尝创业挫折
在美国整整生活十年后,2001年,涂志云回到上海。彼时,他是人气很旺的“空降海归部队”之一。第一份工作便是CEO,将创业公司投资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家科技公司整合起来,注入新的资金。涂志云也开始从技术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
转型中的涂志云,对第一份工作的成绩评价不高。“从职业上看,我擅长的是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以及同样模型的针对性营销。”涂志云感兴趣的是中国的信贷消费管理。
始终埋藏在心里的创业热情,终于在2002年让涂志云迈出了创业第一步。他跑到北京招兵买马,开设了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银行的消费信贷管理咨询公司。
涂志云当时对这家公司信心十足。有美国同类公司的运作经验,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拿到了风险投资,又赶上中国信贷消费起步的机会,银行将有大量需求。天时、地利、人和占尽。
但偏偏只欠东风。
涂志云犯了与很多“海归”同样的错误:对国内商情不了解。水土不服令涂志云在几次机会前把握不准,“包括跟美国信用局合资,收购一家韩国同类公司等”。运营管理出了问题,内部股东意见相左,2003年,无法继续运作的公司结束了经营。
这对当时的涂志云来说,或许是最大的挫折。合作伙伴陆续离开,只剩他一个“光杆司令”。2003年2月,正是热闹的春节时期,涂志云却在北京度过了他最郁闷的一个春节,“就和家人在北京待着,哪儿也没去。不知道往哪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