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看家乐福最近在中国市场的行动,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王晓忠的表态挡不住汹涌的传言了。
7月上旬,家乐福中国第一家店--北京国展店获得商务部批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其中持有的45%股份将转让给荷兰家乐福(中国)控股有限公司,11年前为规避政策限制而曲线进京的家乐福国展店,就此完成了从中外合资到外商独资的变身。
北京国展店是家乐福在大陆地区开办的78家超市中,第6家实现独资的店面。此前,温州、海口、昆明、深圳等地的家乐福已悄然转为独资,广州家乐福也在酝酿将外资股份从80%增持至接近独资的95%。
另外两家跨国零售巨头泰国易初莲花和德国麦德龙也在近期明显加快了"单飞"的步伐。而在2005年商务部批准入华的外资零售企业中,选择独资的达到创记录的625家,约占新批外商零售企业的61%。
零售业的外商独资时代正拉开帷幕,尽管其进程远没有2004年12月行业大门全面敞开时业界预期的那样剧烈,但不断上演的中国式"离婚"以及接踵而至的"独身者"们,已把近10年来的灰色合资时代涂抹得面目全非。
家乐福的中国式"离婚"
7月20日,家乐福北京国展店和往常一样顾客盈门,股权层面的变化并没有影响这家"家乐福中国第一店"的红火生意,这家商店至今也是中国内地零售市场业绩最顶尖的商店之一。其中或许有这样一个原因,尽管股东多次更迭,但家乐福在11年的合资岁月中,始终牢牢控制着这家超市的经营管理权。
1995年,家乐福与中资企业中创商业发展公司组建家创商业管理公司,由家创商业管理公司出面,全权接管中创商业发展公司注册成立的"创益佳商城",(因临近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又称北京国展店)。北京国展店营业面积8000多平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超市,曾多次蝉联家乐福中国区的销售冠军。
这一迂回路线尽管操作复杂,但巧妙地绕过了当时"外资不能控股商业零售企业,商业管理公司只能进行管理咨询而不能投资"的政策限制,使家乐福事实上全盘控制了北京国展店的运营管理。
随后,中创商业发展公司几度沉浮,1998年其持有的北京国展店45% 的股权由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接管,直到后者近期与家乐福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从而抽身退出。
家乐福北京国展店及华融方面均不愿透露股权转让的具体原因和交易细节,但知情人士分析,主营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华融有意将这部分股权套现,而家乐福则顺势实现独资,尽管要为此支付大量的溢价。
按照家乐福中国区公关经理王晓忠的说法,类似于北京国展店的独资只是一种特例,而不是公司独资战略中的既定一步。他表示,独资主要是基于两种特殊情况,一是合作伙伴主动要求退出,典型的例子是家乐福在昆明的伙伴昆明百货大楼(000560.SZ)因经营不善而套现止亏;二是家乐福在新进入一个市场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只好暂时独资开店。
"我们的战略很明确,就是会与中方伙伴长期合作。我们从不主动要求对方退出。"王晓忠说。
而在上海联华超市一位高管看来,尽管家乐福多次做出上述官方表述,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家谙熟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已从过去的被迫合资转向合资、独资两条腿走路,至于下一步是否抛弃合作伙伴大面积推进独资,要看双方的合作情况以及当地的商业环境。
取舍中方伙伴
进入中国的11年间,家乐福尽管曾因违规开店而受到原国家经贸委的整改处罚,并在整改中将当时27家超市的35%股权分别转让给当地的合作伙伴以换取生存权,但这些超市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家乐福手中。
上海联华是家乐福在上海的合作伙伴,双方1995年起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在上海合作开了10家合资超市。上述见证了联华与家乐福合作过程的上海联华高管认为,虽然双方合作很愉快,但是"从家乐福内心来讲,和大多数跨国企业一样,它希望独资,这样有利于控制公司,也可以减少合作成本。另外,当初为满足政策要求而寻找的合作伙伴在目前的环境下,从某种程度上讲已不具备合作的价值,家乐福不缺资金和管理,也不缺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家乐福一位内部人士坦陈,在是否独资的选择上,当地伙伴的合作情况及其发挥的作用是家乐福考虑的关键因素。
据本报了解,家乐福在全国的30多个合作伙伴中,有一些是地方政府推荐和指派的,这些公司往往是当地的包袱企业,也有一些只是名义上的合作伙伴,即所谓的"假合资"。
例如沈阳和大连家乐福在2002年整改之前,其合作方沈阳海湾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大连高新技术产品国有资产投资中心均未出资,只是负责"随时向公司无偿提供与公司的成立和正常营运所必需的咨询和协调服务,并负责申请与成立公司。保证其取得章程所规定的经营范围有关的所有批准、同意、许可、执照等"。
而一些在当地处于强势、拥有良好政府关系和商业资源的合作伙伴则为家乐福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服务,比如上海联华,曾帮助家乐福在黄金地段拿地,在合资企业出现危机时出面进行政府和媒体公关,这种作用一直发挥至今。
总体而言,家乐福在中国的合作方大多都成为连接家乐福与当地政府、市场的桥梁,尽管这种桥梁作用现在已不甚重要,而且由于无法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这些伙伴除了每年分红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收获。
独资时代的渐进之路
无论是最初的暗中独资,其后的无奈合资,还是最近两年的陆续独资,在业界素有"变色龙"之称的家乐福都做得游刃有余,并为自己预留了足够的进退空间。"家乐福很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适应能力强,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家乐福会有不同的应变方法。" 家乐福中国区总裁施荣乐说。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表示,随着环境由紧转松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跑马圈地,包括家乐福在内的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实现独资将是必然趋势,不过会逐步推进。
"零售业今后大的格局将是外资逐步控制更多的国内市场,独资是他们加速扩张的有力武器。"北京证券商业零售业研究员齐欣说,这一过程将是渐进式的,不会突然爆发,但本土零售企业无疑将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生存重压。
黄国雄指出,零售业已经开始的独资运动将主要以三种方式展开:一是像家乐福北京国展店那样收购中方合作伙伴持有的股份;二是新进入中国的零售企业以及新开的超市更多的将以独资身份出现;三是会加大并购力度,控股或全资收购具有成长性的本土零售企业。
对于已经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老牌零售企业,目前三种独资方式都在同时使用。新近的例子是,家乐福斥资2亿元收购了刘永好旗下的乐客多大卖场上海七宝店;泰国正大集团下属的易初莲花收购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合作伙伴持有的股份,预计年底前完成的独资计划已进入收官阶段;德国麦德龙花费将近7.5亿欧元收购了中方合作伙伴锦江国际持有的部分股权,在合资企业上海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中持有的股份已达到90%。
对于愈演愈烈的外商独资,知情人士表示,商务部和各地商业主管部门已经有所注意,有可能通过调整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审批速度来控制零售业对外开放和外商独资的节奏。
另据了解,商务部呈报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一级立法,年内有望出台。该条例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各地提供详细的商业网点规划,同时对面积超过1万平米的大型超市进行听证。《华尔街日报》引述一位海外零售企业管理人员的分析说,《条例》并未明确表示适用于外国公司,但却根据规模进行限制,而这正是外国零售商的特点。 (记者 刘伟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