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重对手、尊重同行,珍惜自己的羽毛,更是当下中国汽车品牌必须回归的价值观
近期 BBA 回调价格,从最低的 2500 元到最多的 4 万元回涨,市场的确出现了一定的正向反馈。现在分析,BBA 收回优惠的主要原因在于降价未能换回销量,客观上也包含有品牌拥趸对其价值失望的因素。从消费心理学来讲,用户购买 BBA 品牌必然带有炫富显贵与身份认同、价值对位等等看不见的因素,而过快过猛的降价,会使这批潜在的消费者失望。作为反例,路虎品牌的表现就比较耐人寻味。路虎旗下极光、发现运动等国产车型其实早就在打折,但销量却一直惨淡。进口卫士优惠幅度不算大,销量也平平。备受青睐的实际上只有揽胜一款车型,通过饥饿营销做到了单价动辄两三百万,加价后依然趋之若鹜的独特现象,这也说明了豪华车维持品牌溢价的行为,有一定的消费心理支撑。
然而从中国汽车市场全局来看,品牌的影响力正在日落西山,而价格业已成为影响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分会统计,7 月 1 日 -14 日,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 44.9 万辆,同比去年同期下降 23%,较上月同期环比下降 15%。分会在分析市场下滑的原因时认为:上半年持续增强的大幅促销,扰乱了车市正常的价格走势,BBA 等豪华品牌及部分合资品牌对于终端价格的修复,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加上二季度超强的促销力度对下半年购车客户的消费产生透支效应,7 月以价换量的效果有可能减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当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的时候," 价格战 " 会带来明显的购买行为滞后和持币代购,过于复杂的价格变动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消费者很难仅凭性价比作出判断。过去车市每逢调整期,品牌营销往往是车企突出重围的关键。2004 年、2008 年、2014 年,车市都在井喷后出现过回调,豪华车往往会凭借品牌力率先走出困境。但是时间走到 2024 年,这一评价维度显然正在失效。除少数豪华品牌的进口高端产品外,消费者对于溢价似乎并不那么认可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的选择维度开始向消费级电子产品倾斜,偏离了本应注重 SQDR(安全、品质、耐久性、可靠性)的市场选择规律。在家用电器和互联网产品市场,品牌的影响力普遍较弱,消费者更看重功能、性价比、操作便利性等因素。如果把汽车等同于手机、冰箱,否定驾驶乐趣、安全耐久等汽车特有的商品属性,那么附属于汽车载体之上的品牌自然会黯然失色。笔者 26 年前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舆论曾有过关于汽车能否像家电那样,让民族品牌摆脱日本品牌的影响,走上光明大道的争论。最终是以汽车作为特殊耐久性商品,且与驾驶乐趣、人身安全相关,不能与电子产品相提并论而结束。如今,伴随着 AI 智能、万物互联及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升级的浪潮,又有汽车制造简单化、价格平民化的背景加持,这一争论重新回到了舆论场。而且这一次,部分车企大佬们纷纷登场,只强调以 " 软件定义汽车、消费定义软件 " 等概念,大有将汽车完全归入消费电子产品的趋势。
根据我国道路安全交通安全法规,汽车被定义为高速运动的危险物品,对于所有交通参与者而言,汽车对人身安全构成的风险,与其他消费电子产品根本不在同一量级上。萝卜快跑在武汉火爆后,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就表示出异议,认为出租行业边际明显,并非增量市场,自驾不能和网约车司机抢生意;自动辅助驾驶的应用场景主要还是在私人市场;汽车与其它商品属性不同,自动驾驶的发展不宜过快等理性观点。总体上看,用消费电子产品定义汽车的观点,在将汽车品牌弱化的同时,也将消费群体至于安全风险之下,是一个非常不严肃,且必须加以纠正的错误观念。当下的智能汽车狂欢只会误导消费者对汽车的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汽车市场舆论导向也逐渐偏离 " 在商言商 " 的职业操守,只谈功能不谈质量,更对品牌视而不见。对于 Z 世代和第一辆汽车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在各个信息源检索到的新车信息当中,品牌不再是必须拿上台面讨论的因素。根据某知名咨询公司的调查,用户在选择汽车时考虑的要素已经出现了倒置:品牌、安全、质量均排名靠后,而续航能力、内外饰、性能、智驾网联却位居前列。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现象,那就是消费者想买外资品牌而非国产品牌,有些时候竟是羞于启齿的选择。北京现代销售负责人在总结内卷原因时,提到了所谓 " 爱国情绪捆绑汽车营销 " 的问题。放眼车市,的确有很多 4S 店在烘托自主品牌的高光时刻。停车场上,外资品牌车主在车内放置国旗,自主品牌车主在车外贴上国旗标志的现象也并不鲜见。这些正常且正确的消费情绪,和国潮风的推广裹挟在一起,会人为放大某种信号,使得国内消费者特有的从众心理占据上风。一定程度上也在影响人们对于品牌的单纯认知,左右人们的选择,如果店头销售顾问大鸣大放地用情绪压制甚至胁迫消费者进行选择,甚至有违反消费者权益法,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嫌疑。
中国汽车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终于走到世界前列,研发实力、产品性能均赶上甚至超越外资品牌,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卓尔不群。持续热销中的比亚迪秦 L,其综合续航里程超过逆天的 2000 公里,综合热效率更是达到 64%。而同期丰田、斯巴鲁、日产三家宣布合作研发的小型混动发动机,其热效率目标仅是突破 60%,可见中国汽车实力有多强!原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在本世纪初曾经说过 " 耐住寂寞 20 年 " 的话,现在看来已被应验。正所谓卧薪尝胆,终有所获。作为一个老汽车媒体人,我也有 " 忽闻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 的感慨。但是感情不能替代现实,中国汽车与世界巨头仍存在差异,其发展瓶颈主要就在开拓海外市场上。未来,中国汽车品牌要想真正挤入前五强,甚至取代丰田大众,坐上全球霸主的宝座,不可能和老外强调爱国情怀,相反还要融入各个国家当地市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下,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汽车品牌可信、可爱、可敬的新形象。
回到经济学原理,品牌是一家企业基业常青、打造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护城河;也是消费者选择可靠商品的试金石。建立和维护一个品牌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毁掉一个品牌,往往就在旦夕之间。日本汽车和韩国汽车在刚刚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被调侃不如摩托车。但经过 30 年的努力,日韩汽车在欧美市场已经站稳脚跟,他们靠的是建立在质量安全口碑背后的品牌口碑。先是物美价廉,再是价不一定廉,但物却更美。现代汽车早在本世纪初就承诺北美市场销售的汽车底盘 PVC 涂层 15 年免锈蚀。日系品牌在美国消费者报告和 JD power 的可靠性评价中,虽不复往昔荣光,但几款主力车型仍然能进 Top 10。在去年美国保险协会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评价里,丰田、本田、雷克萨斯依然霸榜前三名。
与之相反,当丰田汽车脚垫门、大众汽车排放门曝光后,损失的也绝不仅仅是上百亿的现金,更是这些品牌因为蒙尘而被迫承受的诟病。殷鉴不远,不可不察。
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叫不上名字的新品牌 Logo 的汽车,有的时候某个品牌刚被人们认识,就又被另外一个品牌所取代。刚刚知道欧尚,却被启源代替;刚搞清楚星途和捷途的区别,现在却有三级品牌星纪元取代星途的可能,令人着实头晕。英国一家保险公司负责人对媒体记者称,他们不太愿意给中国的汽车品牌上保险,因为他们不清楚还有没有中国品牌会像高合、威马这样,过几年就消失?
" 孩子多了好打架 ",曾经是自主品牌的生存法宝,但是过快的品牌替换只能让人感觉到企业对于品牌的轻视,甚至不负责任。1984 年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一个小品《宇宙牌香烟》,地球牌香烟质量低劣卖不出去,就改名叫银河牌,银河牌不行就叫宇宙牌。这个作品不简单,背后反映的是假冒伪劣的根源在于品牌。消费者一旦对品牌失去记忆,企业就可以低成本地进行制劣制假,而不必担心品牌声誉带来的不可估算的损失,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消费者为低质产品买单。厂商以不仁,竞视车主为春韭。士可忍,孰不可忍!
多品牌战略有其边际,这个边际就是质量和信誉,中国汽车绝不能再走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很低的老路。宣传 500 万以下无对手,结果开上三五年,大毛病很少小毛病很多,还不如 15 万的车,彼时打脸汝之奈何?
其实,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品牌奇瑞,在海外有各种长期质量承诺,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皮实耐用的好口碑,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宣传的重点。比亚迪品牌在欧洲杯大放异彩,背后也动了很多脑筋。比如今年一月份,大众汽车刚刚退出与欧足联的合作协议,比亚迪就在三月份与其签订了顶级赞助商合约。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广告牌显示的都是中文,虽然看着提气,却也纳闷:对外国观众的传播效果会不会很低?毕竟大家都没学过中文。其实人家是使用了视频替代手法,从现场观众发到网上的小视频可以证明,在现场看到的广告牌基本上都是英文,而在不同国家电视转播中看到的就是当地文字。这和迪斯尼动画片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版本,看到的背景文字也都各不相同,是一个道理。这种用心的宣传,远比国内 4S 店喊口号打横幅,要高明许多,也文明许多。
比亚迪在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同样深耕多年。在泰国,很多比亚迪的 4s 店都会有一个自营的咖啡屋,所售饮品贴合当地气候特征和消费文化,这种 " 小而美 " 的现代时尚营销一定能为品牌加分不少;在土耳其,本来对中国汽车设置有 50% 的歧视性关税,但比亚迪并未放弃,日前还宣布投资 10 亿美元,建设年产 150,000 台新能源汽车的工厂,2025 年四季度投产上市后有望向欧盟出口,从而有效避开关税壁垒;在以色列销售的比亚迪 ATTO 3(国内元 Plus)更是在今年上半年创下了该国单一车型销量冠军。考虑到以色列工程师文化享誉全球,并长期占据欧美科技与商界金领人才最大输出国的地位,比亚迪 " 在商言商 "、低调务实的态度,融入社区的品牌文化,势必会得到以色列消费者的背书,相信也能为日后辐射欧美埋下伏笔。
品牌传播学当中有一个 SHL 定理,即凡在世界范围内成功的品牌,肯定要有故事 story,历史 history,和传奇 legend。而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每年换一个品牌,绝不是制胜法宝;天天嚷着我们很完美,不允许任何批评声音的无脑做法,以及和国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针唱反调,片面强调 " 别人更需要我,我不需要别人 " 的说法,均不足取。奇瑞和比亚迪在海外成功的事例,既有其产品力的硬核输出,也配合着品牌营销的温柔以待。打造一批强大的品牌是中国汽车行稳致远、突破瓶颈、长期发展、挺立潮头的关键一招。尊重对手、尊重同行,珍惜自己的羽毛,更是当下中国汽车品牌必须回归的价值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