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高交会上,智慧城市建设依旧是热度不减的话题。智慧城市展馆内,每天都有不少参展商、企业代表人物的身影出现
5G京剧机器人,机器人钢琴。
今年的高交会上,智慧城市建设依旧是热度不减的话题。智慧城市的建设让市民的生活更加智慧,不再需要带交通卡、银行卡而只需要带一部手机的便利,不见面审批、秒批等政务服务的优化,都让市民体验感满满。智慧城市展馆内,每天都有不少参展商、企业代表人物的身影出现。
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重要会议等多个场合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为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据IDC最新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预测,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相关投资总额将达到1144亿美元,全球智慧城市支出将在2021年开始逐渐提高增长速度,并在2020-2024年的预测期间内实现14.6%的复合年增长率。2019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支出不断增加,2020年预计将达到266亿美元。
2020年是新基建元年,智慧城市建设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载体。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数字要素市场化,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智能制造、无接触零售、线上金融、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新基建浪潮与政策释放的叠加效应渐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到来。新基建和5G时代的到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哪些新变化?经过了粗放扩张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反思?在昨天举行的亚太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上,业界大咖面对面共话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是几大核心关键词。与会嘉宾与专家表示,数据不仅仅是数量的多少,更需要有效汇聚,并真正应用到实践。而在新基建和5G加持下,智慧城市如何为产业赋能,还需要进行不断探索。
数据需要有效汇聚,
做好应用亟待培养人才
提到智慧城市,大数据一定是和它关系最紧密的词汇之一。在谈到智慧城市的相关话题时,常常听到“汇聚了多少多少亿条数据”这样的说法。但这些数据能否经过分析应用于产业生产、便民生活中?专家表示海量数据能够应用到实践才是核心,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发展为产业赋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同样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副总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裁王彬在亚太智慧城市发展论坛发言时表示,华为参与了全球范围内超过200个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有成绩,也有反思,反思之一就是数据的应用。
“业界肯定常常听到汇聚了多少亿条数据此类的话语。但是如果从今年疫情防控的情况来看,真正发挥作用的可能不是数据量汇聚最大的系统,而是最有效汇聚的系统。所以我认为未来进一步会从数据的汇聚走向更有效的数据的连接、更有效的数据使用。”他说,“怎么去做?”一方面是从上往下,基于业务场景驱动。数据还在各个业务系统里,但是我知道有什么数据,当需要这些数据的时候,能快速去连接和使用。另一方面是能够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接口和架构,逐步地去拉通各个业务系统,形成共性的、通用的数据服务,为业务系统提供赋能并产生价值。”
“一提智慧城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大量地上硬件,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营。把过去互联网宽带的基础设施,3G、4G的词换成了5G,高清摄像头换成了现在的物联网、边缘计算,对硬件、对单一产品的重复建设,整个模式基本上没变,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好之后,它有什么用呢?关键是看内外是否拉通、数据是否在线并付诸应用。”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赵正钢说。
在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看来,建好了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才能够发挥价值,真是“智慧”起来。
“这就需要由可行的操作系统,需要人才来分析如何应用。有了这些,哪怕是算法相同,每个城市数据不同,做出的决策也会不同,更加科学。只有应用起来,这些数据才会有温度,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所以做好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每年人工智能毕业生都会被高薪‘抢’,可见行业求贤若渴,目前的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
技术如何应用到产业上?
智慧城市为产业赋能还有段路要走
以往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更多出现在生活场景应用领域,例如支付的智慧化,政务服务的智慧化。随着新基建和商用5G时代的到来,智慧城市如何为产业赋能,成了不得不思考的命题。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都已在产业经济发展上做好智慧城市布局,但专家表示目前智慧城市在产业经济上的应用有限,还有一段路要走。
智慧城市与新基建如何有机结合?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赵正钢强调,新基建的“基”不是在基建本身,而是源自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以及社会转型需求的新创造。智慧城市怎么与数字农业、工业、智能制造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是做新基建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怎么做?重点在于如何创新场景。例如,对于旅游城市来说,游客多停留一天,带动的酒店、餐饮行业的价值是巨大的,如何把游客留住?我们可以最好城市旅行指南攻略,通过大数据精准计算,向游客推荐个性化的指南方案。此外我们也聚焦智能制造业,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感知等技术实现定制化,助力工业4.0。”他说。
谈及阿里云在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不常露面”,未来是否会在深圳有布局、规划,赵正钢表示现在阿里在深圳4000多人,近千名是阿里云员工。有些项目正在逐步参与。
中兴通讯政企综合方案部总经理张军在接手采访时也介绍了中兴智慧城市建设在新基建上的布局。他表示,中兴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结合新基建和5G,提供新的基础设施,为各行各业赋能。“例如与电力、钢铁、煤矿、风能等能源企业合作中,我们在一些场景上尝试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远程控制减少损耗,更重要的是保障安全。目前已经和一起企业展开了合作。”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亦认为,目前智慧城市在产业经济上的使用是相对比较有限的。“人工智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也会看到很有顶尖水平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如何摆脱束之高阁的命运,应用到产业之间,还有一段路要走。”
城市间是否会变成一座座数据孤岛?
要打破壁垒关键看需求
智慧城市的建设,数据化是基础也是核心。海量的数据通过算法、分析应用,为生活提供着便利,也令人不禁思考:不同企业制作的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基底,会不会让城市变成一座座巨大的数据、信息孤岛?城市间在数据上能否实现互通?
对此,业界人士们也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合作共赢”则成了企业们共同的答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副总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裁王彬表示,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智慧应用,去针对具体的场景解决问题,这其中也有很多跨领域的场景,去提升服务对象的体验,都是需要合作来完成的。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赵正钢强调,城市大脑、智慧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公共体系,政府主导搭平台,企业参与建设,无论是阿里、华为、中兴、浪潮等,都能够参与,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杭州城市大脑由阿里建设,不代表其他生态伙伴不能够参与。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才能促进技术更好应用,真正帮助市民。对于城市间的数据互通,主要是看各个城市对数据管控的要求。”
中兴通讯政企综合方案部总经理张军对此亦表示认同。“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需要很多企业来共同推进。”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表示,数据之前的互通是基于需求产生的,若没有相关的需求,城市间数据尚未互通称不上形成了一个个城市数字孤岛。数据的打通是有限的,有一些数据确实是不适宜完全公开。各个城市都在打造数字政府,但城市间的数据是否打通,关键看需求。
“例如疫情期间,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需要提供健康码以便查询移动轨迹等信息,这就是基于疫情防控的需求而产生的,这是城市间的数据互通,但这只是在特定的场景下。目前一座城市内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打通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但城市间数据打通的需求不大,还不到相互交流的程度。”他说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