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中国服装业内一直在寻求服装品牌的打造和服装渠道的创新模式。走"品牌之路"吧,"代言"、"广告"似乎成为打造服装品牌的"杀手锏",走"渠道之路"吧,谁还能够胜过中国服装批发市场的"大卖场"?中国服装产业的现实告诫我们:"六万余家服装企业、二千余家服装市场、一万亿的服装批发贸易额",注定了中国服装产业的"转型"一定要从中国服装市场产业的"转身"开始。笔者认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服装市场的平台作用不容忽视。
最近,中国服装业内一直在寻求服装品牌的打造和服装渠道的创新模式。走"品牌之路"吧,"代言"、"广告"似乎成为打造服装品牌的"杀手锏",走"渠道之路"吧,谁还能够胜过中国服装批发市场的"大卖场"?中国服装产业的现实告诫我们:"六万余家服装企业、二千余家服装市场、一万亿的服装批发贸易额",注定了中国服装产业的"转型"一定要从中国服装市场产业的"转身"开始。笔者认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服装市场的平台作用不容忽视。
据"服市汇"(www.f4h.cn)官方网站的调查分析,中国近二千家各种类型的服装市场中,近五年来,新增(包括改造)服装市场的数量占到总数量的70%,面积占到服装市场总面积的85%。除了由于城市化、房地产的因素影响之外,服装市场的潜力和魅力、服装市场产业的价值和群链成为服装市场迅速扩张和蔓延的主要因素。尽管我们看到一些新建服装市场的空置率很高,招商难度很大,一些新建服装市场的做法依旧是"老瓶新酒",模式还停留在"销售地产、转租摊位、代理商品"的传统批发市场模式上。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只是"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瓶颈"。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中国服装市场能够在业态上整合"批发、零售、主题、网络",在功能上融合"制造、物流、创意、总部"。中国服装市场产业完全可能跳出单纯依托"GPS"定向"批发"的怪圈,真正挖掘服装市场中的"DNA",提供定制"采购"而构建采购商的"乐园"。
服装市场批发指南--GPS
应该看到,中国服装的成长过程与西方服装的发展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相比之下,中国服装产业是按照 "企业、产业集群、产地型市场、集散型市场、代理经销商"的批发"套路" 行走的,其基本特征是"自产自销"--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在哪生产、在哪销售。我们姑且把这样的模式称之为"GPS"。即,GPS--定点、定向、定单、定金,是围绕"企业、产业集群、产地型市场、集散型市场、代理经销商"而向外辐射性展开,考虑的是市场的"点"和"圈"。在遇到多重商圈重叠的情况下,服装批发的范围和功能将衰弱直至萎缩。
批发体系的"配套"是以生产企业为主导的服装推销体系,因此,无论是订货会、展销会还是博览会,大多是企业为主导、代理为手段、拿货为目的。在如此环境下,除了少数类似雅戈尔、七匹狼、波司登等大型服装企业可以打造的起品牌,建立的起终端外,大多数中小服装企业和代理经销商只能进入相对混杂、低端的专业市场平台和渠道,以"库存"作为自己最后的"底线"。事实证明,服装品牌不仅与服装企业有关,而与一个国家形象和整体服装产业的品质也是息息相关的。法国、意大利的服装品牌是整体的品质和独立的品牌的融合,很难想象,中国服装如果95%以上属于低端,那5%能够高端到哪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服装至今难以产生国际一线品牌的原因所在。可见,提高和提升服装专业市场的品牌和品质不仅是服装市场本身的工作,而是中国服装产业的国家战略需要。
与此同时,服装市场的批发体系也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比如,传统的虎门女装市场代表--富民服装城,但围绕"富民"品牌先后出现了"富民服装城、富民服装商务中心、富民名购城、富民服装双子城、富民国际商贸城",五子登科,恐怕"GPS"也开始失灵,眼花缭乱的新兴服装市场已经让"批发"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准确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