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徘徊在国家石油储备体系门外的民营企业,即将登堂入室。
5月17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资格招标项目上周五已经开标,共有包括宁波大榭开发区恒信燃料、舟山世纪太平洋等8家企业参与,其中部分为民营企业。
但开标大会仅仅是开始。“招标只是资格的优先排序,真正实施还在后面,有待部门的决策。”上述知情人士说。
新库容
国家发改委一位人士认为:“石油储备事关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是国务院作出的决定。此次招投标有望形成双赢的局面——既能增强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又能拓宽民营油企的发展空间。”
作为国民经济的黑色血液,中国的原油消费量逐年上升。但由于本国资源禀赋有限,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9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1.3%。
为了保证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已着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2004年3月28日,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开工,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建设启动。
截至2008年底,镇海、黄岛、大连和舟山一期4个基地相继建成投运。
根据规划,国家石油储备体系还将继续扩容。2020年以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进一步增强应对石油中断风险的能力,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石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积极作用。
但让中商联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感到遗憾的是,去年国际油价处于低谷期间,拥有庞大库容的民营油企却并未能承担储油重任。
2008年底,在向有关部门递交的《关于加大进口石油 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的建议报告》中,中商联石油委指出,在油价重回高位之前,国家可以利用现有的民营仓储资产加快进行原油储备,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机制,除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型石油集团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民营石油企业的进口和储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