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通过砸“旧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双星”一把手汪海只是模糊地完成了“官员”到企业家的身份蜕变,而直到2009年一场颇具争议的拍卖后,双星控股权才实至名归的掌握在了汪海手中。
官员变身
汪海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最初光芒始于1983年。是年,他作为一个退伍军人,已经干到了青岛橡胶九厂的党委书记,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把手。
一个简单商业意义上的违约,造就了汪海从计划经济下的官员式厂长经理成为市场意义上的企业家。这一年,青岛商业部门拒绝销售工厂已经完成生产的200万双解放鞋,橡胶九厂被这个简单的违约逼到了绝境上。
汪海的这个经历,后来将会在一个又一个改革初期的国企执掌者身上发生。工与商在计划经济里的高度分离,使得当时的中国国有工业中充满了车间而不是企业,完成由相关政府部门下达的任务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产品,是这个时期企业的特征。这个特征决定了工厂是为库存和数字而生产,不是为市场和消费者而生产。
但青岛商业部门的违约让汪海和工厂的员工,真正地感受到了市场。
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汪海带着员工走向市场,200万双解放鞋被他们装入行李,走向广大的乡村,一个点一个点地“推销”,这个后来叫做“双星鞋业”的企业,开始了自己的渠道建设。
渠道为王,任何一个快速消费品企业后来都离不开这个现象。就在以解放鞋为载体的双星工商互动中,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被汪海们以低成本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后来的鞋业经营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走遍全国各地已有的商业渠道,汪海的双星鞋业都已经作为先行者而成为一个比照对象。
以营销为核心的生产导向,引起了青岛橡胶九厂革命性的变革。汪海撤消了工厂的计划科并入营销部、发动全员营销、发动全员承包、改变产品型号和线路。而沿着市场竞争指引的方向,后来的“双星鞋业”还把制造环节移出城市,向农村转移。青岛橡胶九厂终于随着汪海从行政意义上的官员变身企业家,也脱胎为真正的企业。
进与退
对于那个年代从国企演变过来的现代企业经营者而言,有一个边界是他们永远想跨而不能的。那就是产权。
很显然,汪海并不是不想跨越这个门槛。2005年,汪海在接受《中国经营报》的一次专访时曾言:“所有制不是决定一个企业命运的决定因素。”但其实从2002年开始,在整合双星的营销体系之时,一个叫做“双星名人”的公司就像影子一样在政府、公众、汪海和双星人之间晃来晃去。其中的奥秘就是产权。
对制鞋这个传统产业,甚至包括汪海涉及的很多诸如印刷、轮胎制造企业来说,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营销体系。这个耗时耗钱的体系,决定着双星这个企业的命脉。以经销商、门店和其他渠道为核心的资产在一步步地被双星纳入公司运营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汪海装入了包括部分员工在内的企业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