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G3全国同步上市。国内自主品牌比亚迪汽车公司,10月26日新推出自主研发的高端中级车G3。比亚迪G3共有4种车型,有1.5L手动挡和1.8LCVT自动挡两种排量,价格为7.69万元至10.99万元。本报记者吴华国/摄
记者近日在我国部分地区采访时发现,我国以汽车为主的制造业遭遇明显的“外资困局”:合资企业很难引进外企拥有的核心技术,产品出口遭到合资方阻止,自主产品出口也受国外市场限制。加快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建立民族产业联盟,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必由之路。
合资企业纷纷遭遇核心技术“壁垒”
今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销售火爆。10月20日,第1000万辆汽车从一汽卡车厂装配车间下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年产量超千万辆的国家。与此同时,自主品牌轿车产销量却相对较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9月,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50.62万辆,仅占同期轿车总销量的28.91%。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公布的汽车产品节能评价结果中,984款在我国生产销售的轿车被纳入评价。除1.0升以下排量段前10名全是自主品牌轿车外,其他排量段排名前10名的轿车车型中只有6个是自主品牌,44个是外国品牌。
这些外国品牌所归属的合资汽车在我国遍地开花,但对于合资企业中的中方来说,想获得核心技术仍是难上加难。对国内的大众、通用、本田、日产等合资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标识、品牌所有权、知识产权等均归外方。一位汽车界人士说,在中国汽车业的合资大潮中,“用市场换技术”是个很天真的想法。外企将低廉的模具拿到我国进行生产,合资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不能更改设计。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不更改就不会有技术积累,很难谈及自主研发和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业学院副院长、教授颜伏伍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产业科技创新有新要求。国内汽车企业多是合资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不够,使我们在技术上一直处于“空心状态”,核心技术和关键的传感器、中控系统等部件仍需靠国外。
一直坚持自主研发道路的哈尔滨哈飞汽车集团公司研究发展中心总设计师杨子发认为,虽然合资合作对提高制造水平有好处,但部分民族行业必须坚持自主研发,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外方不会给你。当年的大飞机项目实践就证明,依赖合资合作而放弃自主研发,对我国的民族产业来说弊多利少。